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一节 大学生与大学生活(第2页)

第一节 大学生与大学生活(第2页)

(一)自身角色的变化

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进入大学之前,家庭角色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就近入学,绝大多数学生与家庭联系十分密切,走读的学生日日生活在家庭之中,非走读生也不过十天半月至数月就可回家一次。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在异地求学,与家庭的紧密联系逐渐被削弱,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成为其生活的主要部分。那个以往被父母、长辈保护着的“孩子”开始要学着自己处理与面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告别依赖,走向独立。

从中心角色到普通角色的变化。我国大多数大学面向全国招生,许多新生入学之后会发现,班级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自己俨然进入了一个多彩的大家庭。也许每个人在过去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跨入大学校门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比自己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多同学在中学时期的辉煌和优势不再显现,正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当初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已然无存,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平衡——人际交往不知所措、心理顿感落差等。

(二)学习方面的变化

学习方式从灌输式向自主式转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不再有单元测验、月考、会考,很多学科只学习一个学期之后,就和学生永远说再见了。也不会有老师天天催促学生别迟到、按时交作业、用心学习,他们来去匆匆,只在课堂上予以指导和讲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能够自行制订学习研究计划、规划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内容从固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大学的学习不仅在学习教育的主导方式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学时期,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固定的书本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学科,学习更注重专业性,需要学生在大量观点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性、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习得专业技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甚至有所创新。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

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的生活依赖父母的照料,他们习惯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然而,大学生活开启之后,生活起居、学习休闲、理财规划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自己打理。

例如,在饮食方面,大学生需要适应学校所在地的口味;在起居方面,需要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寝室的集体习惯,树立起隐私概念与公共空间概念,既要给予他人个人空间,又要对集体的生活环境担负责任与义务;在理财规划方面,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自主权的大学生,还要做好财务规划,合理支配生活费,以免“朝不保夕”、举债度日。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大学生活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迥异、志趣不同的大学生共同生活,彼此交融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冲击、摩擦。在中学阶段,大家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单纯。进入大学之后,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人际圈辐射到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老乡关系、恋爱关系、社会关系等,处理难度加大。由于涉世不深、阅历尚浅,或者青春期“闭锁性”心理特点的延续,部分学生会出现交往范围狭窄、沟通不畅、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体验到孤独、压抑等心理,建构、维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

(五)发展目标的变化

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终极目标导向,多数学生的近期奋斗目标相对单一而明确,即考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不再有唯一的目标,家长和教师也不再为学生指点明确的方向,学习成绩也不再是衡量优秀与否的唯一准绳,而综合素质的培养、良好人格的塑造成为发展的关键。大学生的发展目标朝着多元化、自由化方向转变。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以及自身情况确立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多方面的发展目标,并据此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的准备与积淀。

三、大学生常见的适应困扰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种种差异和变化,会给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若缺乏充分的准备,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困扰。

(一)生活适应问题

【案例】

“自从爸爸妈妈离开学校那刻起,我就经常哭。他们陪我安顿好之后没几天就离开了学校。我每个晚上都想他们,甚至想到流泪。”小洁是大一新生,来自北方的省会城市。进入大学以来,她一直茶饭不思,经常感到孤独、想家。同寝室的同学一开始都安慰她,但两个多月了,她还是老样子,嫌食堂没有可口的面食,吃不惯南方菜系;入秋之后学校没有暖气,冷得睡不好;寝室不能购置大功率的洗衣机,大件衣物没法洗;好朋友不在同一个城市,没有人懂得自己的想法……总之,方方面面都不顺,大学生活简直糟透了。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活适应问题,上述案例中的小洁遇到的困扰,也许很多学生都有感触,没有住校经历的学生尤其有同感。高中时期,很多学生没有关心过生活上的诸多事务,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包办的生活。很多父母甚至认为,学习才是孩子的首要任务,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活的自理自立,成了当代大学生成人的开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先经历“精神断奶”与思想独立,而是得先经历生活的独立。很多大学生几乎是在无奈、无助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学会独立生活的,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倒置,也带给家庭教育深深的省思。

(二)学习适应问题

【案例】

“学了一学期,考试下来,我挂了一半。”大一男生小杰显得十分沮丧,“我是文科生,本来理科就不好,进入这个文理兼招的专业,没想到还会碰到类似理科的科目。第一节课听不懂,第二节还是不懂,后面我就崩溃了,不想听了。其他的课程也没有原来想象得那么好玩,都是枯燥的知识,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平时也没有作业、测验,我都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期末考试快到了,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一下子慌了神。结果就这样了。我想转专业,但是好像要考到前几名才有希望。”

专业不如意、学习缺乏动力和方法、对大学学习的理解过于理想化……这些在初入大学会遇到的常见的学习适应问题,都凑巧地集中发生在小杰身上了。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存在着:由于对大学专业的不了解或者不自主的专业选择,一些学生进入了一个自己不擅长或者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目标,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大学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得有些大学生无法跟随教师教学的节奏,或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计划,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屡次受挫、丧失信心而导致的学习方面的“习得性无助”……这些都是大学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适应困扰。

(三)人际适应问题

【案例】

寝室长玲子最近特别苦恼,因为年长一些,刚进新寝室,她就被“拥戴”为寝室长,她与欢欢、小娟、果果三个女孩彼此也志趣相投,相处挺融洽。玲子不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长女,家务事熟门熟路;其他三个女孩都是家中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别说公共卫生,就是个人的铺床叠被都成了大难事。玲子觉得自己是寝室长,就得多帮助她们一些,于是就经常帮忙整理桌面、打扫卫生,但是久而久之,玲子发现,原本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卫生责任,现在变成了玲子一个人的任务。果果和小娟不再主动清理个人脚边的垃圾桶,非得玲子帮忙倒掉才行。有次玲子提出来大家需要按照值日表共同承担劳动任务,反而遭到了室友们的冷落。最近,这三个姑娘好像不太和自己说话,吃饭也不叫自己一起去了。

人类心理适应的重要内容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赖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安全、舒适,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相反,冷漠、敌对的人际关系则使人不快,重则产生焦虑、强迫等症状,极大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为成长经历、地域差异的不同,大学生进入新的人际圈时都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特质,这种差异性既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也是摩擦和矛盾产生的源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