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读后感 > 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吗(第2页)

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吗(第2页)

14。我们谈教育,如果不回到人、不回到生命的现场,我们怎么能够理解有时任何坚持都是多么艰辛的啊!

15。有一次,女儿回家,一进屋就号啕大哭,那天我不在家,她妈妈被女儿从来没有的哭声惊呆了。女儿只说因为一份作业丢了,被年段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叫到办公室,至于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却怎么也不肯说。

16。到了初三之后,有时女儿对在班上发生的事情会这样说,不要再问了,我不想再一次受到伤害。

我知道她在长大,但是对这样的长大却怀着深深的愧疚。

17。有一天,我迟去上班,接到了她班主任电话,说实在的我对所有来自她学校的电话,以及学校所在方位的电话(只知道方位,记不住具体的号码)都感到很紧张。那天,班主任一开口,就是“你是张格嫣予的家长吗”,我真不知道这算什么称呼,也许我们的教师中很多人从来就没想过这样的称呼有多么荒唐,紧接着第二句便是“你的张格嫣予是不是有逆反心理”。我的天!一打听,原来是因为班上有20多位学生在上课时间的一个晚上看了文艺演出,班主任在班上要求所有看演出的同学每人都要写一篇观后感,没想到话音刚落,张格嫣予便站起来说:我不想写!

听了她老师的叙述,我竟感到有点欣慰,但是我不能这样说,不过我也绝不想因为任何的理由而附和她老师的见解。我也明白这时我无论怎么耐心、温和、婉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也都是无济于事的。

18。我总是会坚定、责无旁贷地站在女儿的身后,我常常想,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也许就是半个世纪以来最优秀、最善良、最纯洁的一代,无论世事如何艰难,我必须为保护这些孩子而尽自己的一份气力。

19。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知道自己不但不能保障孩子足够的睡眠,也无法保障孩子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表现不符要求,有时会偷懒、过于调皮而能够不受到羞辱与伤害。

20。时常我就生活在巨大的迷惑之中。也许就因为你太清楚了,并没有多少路可走,你必须坚忍地目睹、承受着教育中的一切痛苦。

21。有一次单独和孩子吃饭时,我对她说:“你要尽量多吃点,吃好点,有时间就多睡点,这样你才能和应试教育作长期的斗争!”

22。我还时常对孩子说,你也需要理解老师的难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的童年也过得非常不好,教育的失败与难堪是所有的人都要承受的,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承受,能变得更坚强。

23。我常想,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的美好的记忆,童年不仅塑造未来,童年也是我们不断返回的栖息地,几乎可以说童年的生命质量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的质量。

24。我知道一个人要从童年的痛苦和局限中挣脱出来有多难。对很多人而言,童年的痛苦几乎就是一生的痛苦。

25。张格嫣予的天分首先表现在她的写作能力上,小学六年级她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在夜空中飞翔的精灵》;初二时,她获得了首届全球华文写作大奖赛最具潜质奖,是所有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获奖小说《被诅咒的游戏》也在初二时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这些天赋对她而言,也没有带来多少的喜悦。她初中的三任班主任,对她都颇不以为然,一位班主任这样评述:整天写写写,到时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还得靠父母养着!

26。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几乎所有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教育都茫然无措,因为只有一条路可走,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27。也曾经有人问过我,你倡导生命化教育,现在孩子到初中了,如果因为“过于生命化”而考不上更好的高中你会怎么办?

很多现实问题其实都是你逃不过去的,要保全孩子在考试能力之外的一点点天赋都需要你作出困难的抉择,而你对所有的抉择也很难说真正能够坚定、自信、从不犹豫。谁又能保障儿童的未来呢?

28。不是我们不知道正道在哪里,而是走正道太难了!

29。有位学者曾感慨从今天的孩子中已经很难找到一两个自负的人了,应试教育打击的不仅是学习困难的孩子、思维发展缓慢的孩子,也同样打击那些学业成绩优异的孩子,伤害是具有普遍性的,几乎谁都难以幸免。

30。孩子不在家时,我和太太最常感叹的就是:可怜的孩子!我太太从小学业成绩优异,读书从未遇过困难,15岁考上华东师范大学,而我一直到高二时才开始发奋苦读,16岁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但似乎孩子到现在仍看不出继承了我们读书、考试的才能,然而我也明白,我们俩加起来的天分,实在比不上孩子在写作方面早早表现出来的聪慧。我突然想起俄罗斯思想家舍斯托夫的感慨,莫扎特要是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一定会成为一种累赘。现在张格嫣予的麻烦则是,她仍然也需要挣扎着上一所更好的高中。

31。从孩子上初中以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我就知道什么是应试教育,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减缓孩子的痛苦。我总是告诉她,不要害怕,你有的是时间,不管怎么样爸爸总是会有办法!

32。我告诉孩子,要是能考上一所一类高中当然好,考不上也不要紧,我们可以想办法到一所好一点的学校寄读,也不必担心太多,你爸爸妈妈都是从乡下的中学读出来的,重要的是你对自己始终要有自信!

33。现在我最感欣慰的是孩子的“痛感”相当微弱,遇上再大的痛苦,她哭过之后马上阳光灿烂。有一次因为太困了作业没做完,她想早点起来,结果睡过头了,起床后大哭,晚上回家告诉我们幸好老师没检查,不过哭过以后心情好多了。

34。我深信坚强、乐观、善良一定会成为她一生最大的财富,时间会证明这一点。

35。我夸张地认为,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孩子会成为中国自由第一代。我深信教育最大的变化是在学校和课堂之外发生的,令人欣喜的是,有更多的窗户已经打开,孩子们一开始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之中。

36。我还欣喜地发现,张格嫣予在初中三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和我们说到任何一位同学的“不是”,她总是热情而夸张地说着一位又一位同学的神奇与不可思议:比如谁怎么考都考不倒,谁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是钢琴过了10级,又比如谁怎么风趣与搞笑……无数同学因为她的叙述而在我脑海里留下了美妙的印象。

37。我深信我的女儿几乎就没有对谁有过什么坏心眼儿。她时常会把同学往家里带,也不时会上同学家玩,我能够感受到她对待同学的热忱与坦然。在将她和我这一代人作对比时,我时常心怀愧疚。我从自己身上、从同代人身上时时能够感受到无法剔除的“坏心眼儿”,有时正是这些“坏心眼儿”使我们生活在人性可怕的黑暗之中。

38。我同样深深地感受到,是今天的教育“配”不上这一代孩子,真正的变革远远没开始。体制与民间的对话是不充分、不顺畅的,民间对教育的思考、热情几乎都被排除在体制之外,最后对大多数人而言,对孩子的教育都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在应试之路上日夜竞进,创造力、想象力、健康、幸福这些目标都成了次要问题、虚幻的问题。谁都害怕被淘汰,谁都只能用错误的方式“博取”所谓未来。

39。我们剥夺了儿童的多样性、差异性,也不尊重他们智能的多元状态,我们教育的窄化目标背后是对教育责任的严重缺失,是惯性、利益和盲目在推着教育往前走。

40。当我坐在这里回首孩子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时,真的感到疲倦和难过,教育带给她的欢乐确实太少,20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养和同情心。有时候教育的灾难更多的是以教师的粗暴、缺乏耐心、动辄恶语相加而表现出来的。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所谓“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面目遮掩了太多无知、野蛮和卑陋,人性的欠缺很少能够得到克制和反省,考分至上几乎成了教育暴力和反人性的象征。

41。女儿曾经告诉我,初一时趴在桌上怎么也睡不着,初二时多趴一会儿就会睡着了,而到了初三则是一趴下去,差不多马上就能睡着。对应试教育而言,加班加点是有效的,教师的粗暴、严厉往往也是“有助于”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不是人文精神过于脆弱,而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支持,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人文精神的生长确是无比艰难。

42。有次女儿考试考不好,几天后她对她妈妈说:“你们都没有骂我,我心里感觉真好!”女儿的话让我既欣慰,又有几分的酸楚。

有时候,我甚至想到我们的教育中暗藏着一种对人类快乐的仇恨,痛苦、自卑、恐惧、逼迫似乎就成了它的常态。

43。我常想,一个人经历了苦难,承受了苦难,更重要的还要认识苦难,只有这样才可能超越苦难。但是,正是因为缺少反省和批判,我们其实仍在不断重复着历史的错误,我们并没有走出多远。

44。在这样一个价值混乱、教育目标极其窄化的时代,爱孩子、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竭尽全力让孩子的童年能过得更为幸福、美好,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45。对儿童残暴、缺乏慈爱的教育,绝对不是“理想主义”,让儿童失去天真、幻想和自信心的教育绝对不是“理想主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