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近代教会 > 六近代中国佛教界对科学与佛教关系的认识(第3页)

六近代中国佛教界对科学与佛教关系的认识(第3页)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29页。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页。

[3]陶飞亚、刘天路:《晚清“西学源于中学”说》,《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第152—163页。

[4]《文廷式集》,下册,第809—810页。

[5]《文廷式集》,下册,第831页。

[6]《忘山庐日记》,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页。

[7]《宋恕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5页。

[8]《章太炎全集》,(四),第382—383页。

[9]《章太炎全集》,(四),第370页。

[10]梁启超:《余之生死观》,《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219页。

[11]梁启超:《说无我》,《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468—473页。

[1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页。

[14]《与章行严书》,《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2—325页。

[15]《新佛教论答梅光羲君》,《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8页。

[16]《吴虞日记选刊》,《中国哲学》第8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18页。

[17]太虚:《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觉社丛书》,第3期,1919年4月,《雅言》第15—17页。

[18]《太虚大师全书》第22册,善导寺佛经流通处1998年版,第807—808页。

[19]《佛化运动是甚么》,《人间觉》,第1卷第2号,1923年3月30日,第21页。

[20]《佛化运动是甚么》,《人间觉》,第1卷第2号,1923年3月30日,第22页。

[21]《佛法导论》,福建莆田广化寺印(无时间),第3页。

[22]伍薏农:《我们往那里住?》,《海潮音》,第29卷第4期,1948年,第100—102页。

[23]《佛教公论》,第19、20期合刊,1947年,第24—25页。

[24]七闽陈湖士:《科学与佛学之比较》,《北平佛教会月刊》,第1年第9期,1934年,第5页。

[25]吕碧城:《佛学与科学之异同》,《觉有情》,第52、53期合刊,1941年12月,第7—8页。

[26]何建明:《唯识论的主体认知结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27]-Wai,BuddhisminlategPoliticalThought,p。156。

[28]刘仁航:《东方大同学案》,卷六,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65页。

[29]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30]《佛法省要》,《圆音月刊》,第3期,1947年,第14—16页。

[31]《我对于佛教、佛学、佛道的几点意见》,《海潮音》,第29卷第1期,1948年,第4—7页。

[32]RichardJ。Smith,a’sCulturalHeritage,WestviewPress,1983,p。14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