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第4页)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第4页)

[33]王敬轩:《文学革命之反响》及刘半农答书,载《新青年》,4卷3号(1918年3月),265~285页(卷页)。

[34]陈独秀:《婢学夫人》,见《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516页。

[35]陈独秀:《更加肉麻》,见《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513页。

[36]《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24日,6版。参见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16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8]胡适:《中国五十年来之文学》,102页;胡颂平编:《胡适口述自传》,165页。

[39]陈独秀:《林琴南很可佩服》,见《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518页。

[40]郑振铎:《林琴南先生》,1页。

[41]《张元济日记》,1917年6月12日,23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42]鲁迅:《古书与白话》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鲁迅全集》,第三卷,214、513页。余英时师已注意及此,参见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见《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6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3]柳、傅之言分别转引自胡适日记,1917年6月27日,1929年4月27日。

[44]转引自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32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45]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上,221页。

[46]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见《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46页。

[47]胡适:《编辑后记》,载《独立评论》,142号(1935年3月17日),24页。

[48]鲁迅:《无声的中国》,见《鲁迅全集》,第四卷,13~14页。

[49]钱玄同致胡适,1921年7月28日,见颜振吾编:《胡适研究丛录》,23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0]瞿秋白多年后还说,钱玄同当时对《三国演义》表述方式的肯定,是“开倒车”。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933年),见《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1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1]鲁迅:《青年必读书》,见《鲁迅全集》,第三卷,12页。

[52]严复:《与熊纯如书》,1919年7月、1920年7月,见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699、7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其第二封信中所说的“世运”,主要是指政治,但也代表严复此时总的心境。

[53]参见Ying-shihYu,“TheRadioftheTweury,”Daedalus,122:2(Spring1993),pp。125-150。

[54]傅增湘致蔡元培,1919年3月26日,见《蔡元培全集》(3),286页。

[55]参见罗志田:《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56]引自胡适日记,1914年12月9日。

[57]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1927年5月5日,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13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8]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0]汪叔潜:《新旧问题》,载《青年》,1卷1号(1915年9月),1~2页(文页)。

[61]李大钊:《新的!旧的!》,见《李大钊选集》,97~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2]参见耿云志:《胡适年谱》,88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63]陈独秀:《提高与普及》,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5~6页(栏页)。

[64]参见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

[65]关于胡适,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见《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册,29~40页。

[66]冯友兰:《三松堂自序》,31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