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自序(第3页)

自序(第3页)

[3]如兰克所说:“每个时代都直接与上帝相关联。每个时代的价值不在于产生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及其存在。”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斯特凡·约尔丹、耶尔恩·吕森编,杨培英译,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这一见解可以推广,不仅时代,大至文化、族群、国家,小至个人细事,都有其独立的“主体性”。

[4]蒙文通:《评〈学史散篇〉》,见《经史抉原》(《蒙文通文集》第3卷),403页,成都,巴蜀书社,1995。

[5]TheodativeDiales。byE。B。Ashton,LondonandNewYe,1973,pp。25-26。

[6]按张德彝出身京师同文馆,曾任出使翻译,他似乎知道西方博物馆的种类颇多,各有不同,在其书中也有积新宫、集奇馆、积骨楼等不同的称呼,但以集新院为最常见。参见《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中张德彝的《航海述奇》,539、542~543、544、545、567页;《欧美环游记》,703、707页;《随使法国记》,397、418页。

[7]参见罗志田:《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学者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载《新史学》,13卷2期(2002年6月)。

[8]参见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见《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谭嗣同:《仁学》,见《谭嗣同全集(增订本)》,蔡尚思、方行编,291~293、296~297、3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梁启超:《〈仁学〉序》,见《谭嗣同全集(增订本)》,373~374页。

[12]彭玉麟:《广学校》(约1883),见郑振铎编:《晚清文选》,38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参见罗志田:《异端的正统化: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见《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1~3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端方:《筹议变通政治折》(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九日,1901年4月25日),见《端忠敏公奏稿》,15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辑)。

[16]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见《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27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WalterBenjamin,TheArcadesProjes。byHowardEilandandKevinM,Cambridge,Mass。:HarvardUyPress,1999,pp。462-463。

[17]王国维:《论政学疏稿》(1924年),见《王国维全集》,第14卷,212页,杭州、广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18]胡思敬:《退庐全集·退庐笺牍·致同邑诸公论学堂书》(1906),450~451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

[19]王国维:《国学丛刊序》(1912),见《观堂别集》(《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第4册),卷4,页6B。

[20]参见本书《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和《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21]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6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并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2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22]《庄子·齐物论》。按庄子此处之“彼”有多解,此处不过借其字面义而用之。

[23]孙宝瑄:《忘山庐日记》,1897年3月17日,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4]据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说法,“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是孔子的主张。

[25]关于“语言天地”(theuniverseofdiscourse),参见钱锺书:《管锥编》(三),1108~110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6]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周月峰完成中的博士论文《求解放的改造:梁启超等人的新文化运动》。

[28]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270~271页。

[29]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27~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

[30]朱自清:《动乱时代》(1946年7月),见《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朱乔森编,11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1]参见罗志田:《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学者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载《新史学》,13卷2期(2002年6月)。

[32]参见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见《严复集》,王栻主编,第3册,558~55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33]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见《鲁迅全集》,第一卷,336~33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他自己的译文是“全部,或全无”,见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见《鲁迅全集》,第六卷,313页。

[3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84~2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5]傅斯年:《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1950),见《傅斯年全集》,第6册,119~126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36]本段一些想法,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果同学提示。关于考虑重构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模式,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妍杰关于近代中国家庭革命的博士论文(完成中)。“童牛角马”出自《太玄经》,是陈寅恪爱用的语汇,用以指陈一种“同异俱冥、今古合流”的化境,连天人关系的改变也可能包含在内。参见罗志田:《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