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明文化学术思想 > 五结语(第3页)

五结语(第3页)

[60]《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12,4b页(680页)。

[61]《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12,4b~5b页(681~682页)。

[62]彭簪,字世望,东乡松田人,正德丁卯(1507)举于乡,为衡山令十年多惠政,民生祠之。后转仕常州、靖州,致仕归乡后筑玩易草堂,构卧云亭于石屋上,邹守益时与剧谈。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刻本,卷3,13b~14b页(298~300页)。

[63]《明儒学案》,卷19,443~444页。亦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刻本,卷3,3a~4b页(277~280页)。

[64]见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327页。

[65]复真书院结构为:前后有楼,中堂有庑,东及四层,层各五间,左右翼以厢房。堂扁为砥德砺材,楼名为萃胜,后楼名为聚奎。见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328页。

[66]书籍卷数据称“书数千卷”,见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328页。县志中记王仕翘置田复真书院以赡学者。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71b~73b页(414~416页)。

[67]根据《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此四人陪祀是据复真会册所记,若按旧志,则陪祀者为:朱调、王钊、王铸、朱叔相。见《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5,8b页(230页)。

[68]《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5,8b~9a页(230~231页)。

[69]引文转引自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330页。

[70]万斯同,《儒林宗派》,见《丛书集成续编》史部第3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902页。

[71]据称陈嘉谟先师事刘文敏,以其说告诉王时槐,王时槐心动,亦往师之,一时同志邹光祖、敖宗濂、王时松、刘尔松等十七人,共学两峰之门,螺川人士始知有学。见王补修,曾灿材等纂,《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19上,7a页(471页)。

[72]王时槐生平,参见《明儒学案》,卷20,468~469页;《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11,5b~6a页(682~683页)。

[73]邹元标,《答刘云峤太史》二,见《邹子愿学集》,东京高桥情报据明万历四十七年序刊本影印,1990年,卷3,15a页。

[74]《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卷14,16a页(365页)。

[75]王守仁,《王阳明全书》一,165~166页。

[76]刘学朱,字道明,号述亭。其生平与学旨,见《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30,16a~17b页(2043~2046页)。

[77]刘教,字道夫,号建川,或见川。曾任泰兴江阴教谕、梧州知府,晚年辟芝园山房,隐其中,与周禄、陈嘉谟诸君订西原惜阴会。《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30,14b~15a页(2040~2041页);又胡直,《梧州知府刘见川先生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1a~5b页。陈嘉谟亦有记,见《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39,17b页(2774页)。

[78]我无法找到此四位学者的传记,故不能知其名。

[79]周禄,字以道,号罗山,受学王阳明。以贡历青阳训导,黄冈教谕,曾于京师与聂豹同讲学一年,深契,回乡后与同志订西原惜阴会,风雨寒暑必赴。周祉为其弟。见《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30,13a~13b页(2037~2038页);聂豹,《赠周以道分教青阳》,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4,20a~22a页。

[80]贺沚,字汝定,随王时槐讲学,时槐卒,贺沚心丧三年,益以斯道为己任,主持西原惜阴会,与邹元标讲学青原白鹭间。其传见《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30,18b~19b页(2048~2050页)。

[81]郭育显,号笔峰,受业于刘学朱,讲学西原。其传见《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卷19上,8a页(472页)。

[82]陈钟,师事王时槐,与师讲学青原白鹭之间,邹元标雅重之,又曾讲学吴越间,与焦竑为性命友,晚年结茅独坐,蔬水啸歌以终。见《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卷19上,8a~8b页(472页)。

[83]刘叔鳌,字而强,师事王时槐,研究性理,万历年间以贡选知乐会,月集士绅辟廨讲学为常,病归,贫如初。刘日升,字扶生,号明自,万历庚辰进士,累官至应天府尹,引疾归,杜门却扫,师事王时槐,晚年日守一编以自娱。见《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卷19上,8b~9a页(472页)。

[84]《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18,49b~50a页(1272~1273页)。另外,有一惜阴会馆位于吉安府府治(庐陵县内)南方江边,于1579年左右改建,为王时槐讲学根据地。此禅寺原是王时槐过去读书之地,根据王时槐所述,大约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时,他很希望找一远离市嚣、僻静之处以精研学问,后来找到郡城近郊的金牛禅院。此地背郭面江,因为路径险阻、僧舍敝陋残败、无丹垩之饰或结构之巧,所以人烟罕至。王时槐喜欢此地静阒朴质之气,遂寓榻于其间。二十年后,王时槐居乡讲学,门人渐多,于是将旧读书之处加以整葺,建成内省轩、崇正堂、高明光大厅,并题为惜阴会馆,又辟门通径使往来方便。王时槐与弟子经常讲学其中,不过在王时槐去世后,禅寺毁坏不堪,后有一僧发弘愿欲振新之,每日持斋诵经礼佛拜忏,一准于禅者之威仪,寺门因之改观,寺院又经重修,焕然一新。载王时槐,《惜阴会馆记》,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3,30b~31b页;罗大纮,《重修金牛寺记》,见《紫原文集》,卷7,35a~36a页。

[85]王时槐,《西原敬止堂记》《西原会规十七条》,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3,42a~44a页;卷6,17b页。

[86]敬止堂之建费百余金,倡建者为王时槐门人贺沚等,载刘孔当,《题西原敬止堂敛金簿》,见《刘喜闻先生集》,东京高桥情报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年间刻本,1993年,卷10,10b~11a页。

[87]王时槐,《能仁会志序》,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3,15a~16a页;《书西原惜阴会籍》,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6,1a~2b页;《西原会规十七条》,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6,14a~20a页。

[88]王时槐,《书西原惜阴会籍》,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6,1a~2b页。

[89]罗大竑,《贺定斋先生七十序》,见《紫原文集》,卷5,15a~17a页。

[90]罗大竑,《贺定斋先生七十序》,见《紫原文集》,卷5,15a~17a页。另外,庐陵县儒行乡的复初书院也是贺沚的讲所,性存书院则专祀贺沚,由此可知其与儒行乡讲学的密切关系,见《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卷14,22a、23a页(368页)。

[91]见刘遇奇的序,见《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18,51b~52b页(1274~1276页)。

[92]见《庐陵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卷19上,5b~6a页(470~471页)。

[93]王时槐,《书辅仁会簿》,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6,29a~31a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