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明文化学术思想 > 五结语(第2页)

五结语(第2页)

[26]当时为诸生,大约生于1561年,因其自述“弱冠失怙”,而其父邹德涵卒于1581年。载邹衮,《邹氏学脉序》,见《邹氏学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7]刘元卿,《题东山会志》,见《刘聘君全集》,卷12,30b~31b页。

[28]创建道东书院的谢时泰亦参与东山讲学,见《安福县志》(张召南等修,刘翼张纂,康熙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卷3,76b~77a页(424~425页)。潘浚任安福县令共七年,始于万历十七年,见《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7,11b页(300页);邹德溥,《贺邑宰潘澄源公擢大司马郎序》,见《邹泗山先生文集》(清安成绍恩堂刊本,藏“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卷3,5a页。

[29]邹善生平,载邹德溥,《先考中奉大夫大常卿颖泉府君行状》,见《邹泗山先生文集》,卷7,28a~40b页。

[30]刘元卿,《邹聚所先生言行录》,见《邹聚所先生外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79a~79b页。

[31]刘元卿,《邹聚所先生言行录》,见《邹聚所先生外集》,80b页。

[32]邹德溥,《伯兄汝海行状》,见《邹聚所先生外集》,94a~94b页。

[33]刘元卿,《邹聚所先生言行录》,见《邹聚所先生外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80b页;伍尽吾即伍惟忠(1537—1577),字效之,其传见刘元卿,《进士尽吾伍先生行状》,见《刘聘君全集》,卷8,21a~24a页。

[34]刘元卿,《邹聚所先生言行录》,见《邹聚所先生外集》,80b页。

[35]邹德溥,《伯兄汝海行状》,见《邹聚所先生外集》,98b页。

[36]《明儒学案》,卷16,335页,记邹德涵年五十六岁,误。又见刘元卿,《邹聚所先生言行录》;邹德溥,《伯兄汝海行状》,见《邹聚所先生外集》,77a~90b、90a~99b页。

[37]朱调,字以相,弃举业,学于邹守益和刘邦采,得其微旨,遂涉吴楚,走新安诸郡,求友质订。归侍刘阳于三峰,郡邑岁举道会,祁寒暑雨必赴,著有《梅山语录》。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15a~15b页(301~302页)。引文载邹德涵,《复朱易庵先生》,见《邹聚所先生文集》,卷4,31b页。

[38]傅应祯的记曰:“倪侯不得已,委曲迁就核复古原田若干亩,损其什三,变价以应,又不足,则捐俸助之,告佃于当道,易名三贤祠。”刘元卿记曰:“核复古所置田之半,鬻之得数十金,告佃于当道,易名三贤祠。”傅应祯,《重修复古书院记》,见《安福县志》(姚浚昌修,周立瀛纂,同治十一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17,33a页(421页)。刘元卿,《复古书院续置田租》,见《刘聘君全集》,卷7,18a页。

[39]刘肇衮的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15b~16a页(302~303页);黄旦,字朝周,其传见《安福县志》,同治十一年刻本,卷11,13b页(201页)。

[40]关于杨廷筠的事迹与研究,参见丁志麟,《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见《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1册,217~237页。Nidaert,YangTingyun,andinLateMinga,Leiden:E。J。Brill,1988。

[41]吴应明先捐俸三十金,增置院田,后潘浚又得九十余金,徐振雅又捐四十金,黄与参益助十金,都为增置院田之用。载刘元卿,《复古书院续置田租》,见《刘聘君全集》,卷7,18b页。

[42]傅应祯,《重修复古书院记》;王时槐,《重修院古书院记》,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3,31b~34a页。

[43]欧阳瑜,字汝重,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刻本,卷3,16a~b页(303~304页)。

[44]尹一仁,字任之,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刻本,卷3,14b~15a页(300~301页)。

[45]彭簪,字世望,正德二年举乡,为衡山令。晚年与罗洪先、邹守益讲学。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刻本,卷3,13b~14b页(298~300页)。

[46]《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3,6a页(225页)。

[47]《安福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卷5,8b~9b页(304~306页)。

[48]罗大纮:“青原会讲始于邹文庄、罗文恭两先生……后刘狮泉、胡庐山、王塘南二三先生相次主盟,皆沿故事。”罗大纮,《青原鼎革议》,见《紫原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卷8,22a页。

[49]平观澜等修,黄有恒等纂,《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卷18,45b页(1264页)。

[50]释笑峰等撰、施闰章补辑,《青原志略》,卷3,1a页。《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3,5a~5b页(239~240页)。又见罗大纮,《青原鼎革议》,见《紫原文集》,卷8,22a~23a页。

[51]《庐陵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卷18,47b页(1267页)。

[52]见《施愚山先生年谱》;施闰章,《施氏家风述略》(清康熙至乾隆间刊本,藏“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亦见本书第四章。

[53]释笑峰等撰、施闰章补辑,《青原志略》,卷3,17b页。

[54]李元鼎,《青原山观瀑小记》,见彭际盛等修,胡宗元纂,《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刊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56,29a页(779页)。

[55]《王阳明年谱》,见《王阳明全书》四,144页。

[56]《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13a~13b页(297~298页)。《王阳明年谱》,见《王阳明全书》四,91~92页。

[57]《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4b~7a页(280~285页)。

[58]《王阳明年谱》,见《王阳明全书》四,133页。

[59]我未能见到原文,此转引自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32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