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德]恩斯特·威尔肯:《论对宗教剧的批判对待》,10页,Halle,1873。
[114][德]里查德·迈耶:《论理解艺术品》,载《古典时期新年刊》,1901(4)。
[115][法]路易斯·维索基:《格吕菲乌斯与17世纪德语悲剧》,61页,Paris,1892。原文为法语。——译者注
[116]参见[德]艾里希·施密特·菲利克斯·鲍贝塔格:《德意志小说及其亲似文体的历史》,第1部分第2卷,414页,Breslau,1879。
[117][德]奥古斯特·柯尔克霍夫斯:《尤以克里奥帕特拉为例论罗恩斯坦因的悲苦剧:17世纪戏剧史论文》,89页,Paderborn,1877。
[118][德]弗里茨·施拉姆:《阿拉莫德时代的关键词》,2页,参见31~32页,Straβburg,1914。
[119][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41页,Breβlau,1684。
[120]同上书,42页。
[121]同上书,44页。
[122]同上书,45页。
[123]同上书,5页。
[124]同上书,102页。
[125][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5页,Breβlau,1684。
[126]同上书,57页。
[127]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336页等,Berlin,1907。
[128][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42页,Breβlau,1684。
[129]同上书,101页。
[130]同上书,76页。
[131][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9、12、38~39、62、76、91页。参见[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497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32][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16页,Breβlau,1684。
[133][德]奥古斯特·阿道尔夫·封·豪克维茨:《文学先驱》,35页,Dresden,1684。
[134]参见[德]约翰·雅各布·布莱汀格尔:《对比喻的性质、意图与使用的批判性论文》,224页,参见462页,Zürich,1740。参见[瑞士]约翰·雅各布·波德默尔:《对文学家的诗歌绘画的批判性观察》,107、425页等,Zürich,Leipzig,1741。
[135][瑞士]约翰·雅各布·波德默尔:《押韵诗》,32页,Zürich,1754。
[136]Jae,Desigerdam,p。208。
[137]同上书,5、8~9页。
[138][德]科内泽贝克的弗兰茨·尤里乌斯:《向喜爱德语的读者的简单预告》(KurtzerVorberiTeutsdeenLeser)。
[139][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2卷,18页,Leipzig,1924。
[140][意]尤里乌斯·凯撒·斯卡里格:《诗学七书》,478、481页,Genf,1617。原文为拉丁文。——译者注
[141][德]保罗·汉卡姆:《语言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概念及释义:对文学史的时间次序问题的探讨》,159页,Bonn,1927。
[142][德]约瑟夫·纳德勒:《德意志部落与景观的文学史》,78页,Regensburg,1913。
[143]参见[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为了德语研究”保卫书》,12页,Nürnberg,1644。
[144]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博尔歇特:《布赫纳与他对于17世纪德语文学的意义》,77页注释、84~85页,Mün,1919。
[145][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228页,G?ttingen,1847。
[146][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为了德语研究”保卫书》,14页,Nürnberg,1644。
[147][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45~46页,Mün,1916。
[148]意大利东南部城市。——译者注
[149][德]约翰·安东·莱泽维茨:《莱泽维茨全集》,45~46页,Braunschweig,1838。
[150][德]马格努斯·丹尼尔·奥麦斯:《德语韵文艺术及文学艺术概要》,引自[德]乔治·波普:《论17世纪德意志诗学中的戏剧概念》,45页,Leipzig,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