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第3卷,5页,Jena,1907。
[76][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第2卷,308页,Jena,1907。
[77][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1卷,192页,Leipzig,1924。
[78][德]科内泽贝克的弗兰茨·尤里乌斯:《隐者所作:富于成果的使用,受人喜爱的愉悦——三重意象》,Braunschweig,1643。
[79][德]威廉·瓦克纳格尔:《论戏剧文学》,11页,Basel,1838。
[80][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75~76页,Franckfurth,Leipzig,1724。
[81][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94页,Breslau,1882。
[82][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第3卷,71页,Jena,1907。
[83]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76页,Franckfurth,Leipzig,1724。
[84][德]尤里乌斯·利奥波德·克莱因:《英国戏剧史》,57页,Leipzig,1876。
[85]参见[德]汉斯·斯坦博格:《格吕菲乌斯悲苦剧中的合唱》,107页,G?ttingen,1914。
[86][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82页,Berlin,1911。
[87]同上书,102、168页。
[88][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68页,Berlin,1911。
[89][德]汉斯·斯坦博格:《格吕菲乌斯悲苦剧中的合唱》,76页,G?ttingen,1914。
[90][德]亚瑟·许布舍尔:《巴洛克作为矛盾生活感觉的形态:精神史的分段基础》,载《文学史杂志》,1922(24)。
[91][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599页,Tübingen,1882。
[92][德]汉斯·斯坦博格:《格吕菲乌斯悲苦剧中的合唱》,76页,G?ttingen,1914。
[93]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17页等,Leipzig,1724。
[94]参见[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33页,Berlin,1911。
[95]同上书,111页。
[96]参见[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310页等,Tübingen,1882。
[97][德]奥古斯特·柯尔克霍夫斯:《尤以克里奥帕特拉为例论罗恩斯坦因的悲苦剧:17世纪戏剧史论文》,52页,Paderborn,1877。
[98][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9页,Breβlau,1684。
[99]《寓意画选》,图15,Amstelaedami,1704。
[100][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71页,Mün,1921。
[101]参见[德]威利·弗雷明:《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与舞台》,131页,Hallea。d。,1921。
[102]参见[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71页,Mün,1921。
[103]花押字(Monogramm)指的是将姓名或商号名称的起首字母相互交织成图案,用做信笺上的签字或者商标。——译者注
[104][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184页,G?ttingen,1847。
[105][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269页,Tübingen,1882。
[106][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3页,Breβlau,1684。
[107]参见[意]弗朗希斯科·彼特拉克:《六次胜利或胜利盛况》,,1643。
[108][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124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09][德]尤里乌斯·蒂特曼:《希律王,屠杀儿童者》,156页,Nürnberg,1645。
[110][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诗歌漏斗》,81页,Nürnberg,1648。
[111]参见[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7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12][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Tübingen,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