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国悲悼剧 > 三02(第2页)

三02(第2页)

[37]同上书,344页。

[38][德]乔治·安德列亚斯·博克勒:《徽章学》,131页,Nürnberg,1688。

[39]同上书,140页。

[40]同上书,109页。

[41]同上书,81页。

[42]同上书,82页。

[43]同上书,83页。

[44][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127页,Wien,Leipzig,1915。

[45]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105页,Bern,1920。

[46][德]约翰·温克尔曼:《试论一个艺术寄喻》,143页等,Leipzig,1866。

[47]这个概念来源于希腊语中的观看、形态,经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转换为与物质(Materie)对立的概念。权且译为理念。近于德语中的“Idee”。——译者注

[48][德]赫尔曼·科恩:《纯粹感觉美学》,305页,Berlin,1912。

[49][德]卡尔·霍斯特:《巴洛克难题》,39~42页,Mün,1912。

[50][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193~194页,Leipzig,1924。

[51]同上书,305~306页。

[52][德]奥古斯特·布赫纳:《德意志文学艺术指南》,80页等,Jehna,1663。引自[德]汉斯·海因里希·博尔歇特:《布赫纳与他对于17世纪德语文学的意义》,81页,Mün,1919。

[53][德]保罗·汉卡姆:《语言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概念及释义:对文学史的时间次序问题的探讨》,135页,Bonn,1927。

[54][德]康拉德·布尔达赫:《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两篇关于现代教育与语言艺术的基础的论文》,178页,Berlin,1918。

[55][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90页,Breβlau,1684。

[56][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阿格里皮纳》,33~34页,Leipzig,1724。

[57]参见[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66~167页,Berlin,1911。

[58][德]约翰·温克尔曼:《试论一个艺术寄喻》,19页,Leipzig,1866。

[59]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53页等,Bern,1920。

[60][德]尤里乌斯·佩特森:《文学史结构》,载《德意志—罗马月刊》,1914(6)。

[61][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39页,Mün,1916。

[62][德]约翰·海因里希·梅尔克:《纯文学与艺术选集》,308页,,1840。

[63][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39页,Mün,1916。

[64]格吕菲乌斯的著名诗句。——译者注

[65][德]弗兰茨·封·巴德尔:《全集》,第1部分第2卷,129页,Leipzig,1851。

[66]同上书,129页。

[67][德]亚瑟·许布舍尔:《巴洛克作为矛盾生活感觉的形态:精神史的分段基础》,载《文学史杂志》,1922(24)。

[68]同上。

[69][德]埃贡·科恩:《17世纪的社会理想与社会小说:德意志教育史研究》,23页,Berlin,1921。

[70][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94页,G?ttingen,1847。

[71][德]约翰·温克尔曼:《试论一个艺术寄喻》,27页,Leipzig,1866。也可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67、109~110页,Leipzig,Darmstadt,1819。

[72][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64页,Leipzig,Darmstadt,1819。

[73]同上书,147页。

[74][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31页,Leipzig,Darmstadt,181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