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2卷,18页,Leipzig,1924。
[152][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诗歌漏斗》,78~79页,Nürnberg,1653。
[153][德]让-保罗:《1630年的爱之战与1670年的戏剧舞台:17世纪德语戏剧史论文》,170~171页,Berlin,1910。
[154]参见[德]威利·弗雷明:《德语区的耶稣会戏剧史》,270页等,Berlin,1923。
[155][德]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卡尔德隆戏剧集》,第3卷,316页,Berlin,1815。
[156][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62页,Tübingen,1882。
[157]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358页,Berlin,1907。
[158][德]约翰·乔治·西伯尔:《新建的剧院厅》,261页,Nürnberg,1684。
[159]参见《荣耀的审讯官约翰纳斯·封·内珀穆克》(DieGlorreicheMarterJoannesvonNepomuck),引自[德]卡尔·韦斯:《维也纳政治嬉闹剧: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48页等,Wien,1854。
[160][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1页,Breβlau,1684。
[161][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14页,Mün,1921。
[162][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4、70页,Breβlau,1684。
[163][德]里查德·玛利亚·韦尔纳:《戏剧家哈尔曼》,89页,Leipzig,1909。
[164][德]威利·弗雷明:《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与舞台》,401页,Halle,1921。
[165][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132页等,Leipzig,1895。
[166][德]约翰·威廉·李特:《一个年轻物理学家遗物中的碎片》,227页等,Heidelberg,1810。
[167]同上书,230页。
[168]同上书,242页。
[169]同上书,246页。
[170]参见[德]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散文体早期论著》,364页,Wien,1906。
[171][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71页注释,Breslau,1882。
[172][德]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杂集》,第5卷,193~194页,Wien,1801。
[173][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42页,Mün,1916。
[174][德]赫尔伯特·许萨尔茨:《德意志巴洛克文学: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114页,Leipzig,1924。
[175][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群芳集》,50页,Breβlau,1708。
[176]匿名:《形象哲学》,17~18页,Lipsiae,1683。
[177][德]乔治·安德列亚斯·博克勒:《徽章学》,1,1688。
[178]同上书,104页。
[179][德]马丁·奥皮茨:《尤迪特》,Breβlaw,1635。
[180]参见[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377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81][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390页,Tübingen,1882。
[182][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15页,Breslau,1882。
[183]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25页,Berlin,1907。
[184][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8页,Breβlau,1684。
[185][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614页,Tübingen,1882。
[186][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8页,Breβlau,1684。
[187][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172页,Tübingen,1882。
[188]同上书,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