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环节是把幼儿园课程理念付诸实践、把教育目标变成现实、把教育期望转化为幼儿真实发展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不抓好这一环节,再好的理念、目标、期望都会落空。
不同的幼儿园,因为在观念、文化、环境、师资水平、幼儿实际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其课程实施会出现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实施大致包含课程计划的制订、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的选择与使用等主要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计划
幼儿园课程计划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方案。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过程是依据课程目标和幼儿的实际,设计、组织、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课程计划的制订
幼儿园的课程计划是由各层次的计划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依据纵向与横向的课程目标(请参见本章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可制订不同层次的课程计划。一般来说,幼儿园需要制订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等。
学年计划是幼儿园比较上位的、整体性的、笼统的规划,一般根据教育目标和上级有关要求以及幼儿园的实际,由园领导组织有关教师集体拟定。学年计划的大致内容有:确定全园各年龄段的全年课程目标;规划安排全园的重大教育活动,包括家园、社区合作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统筹安排全园的教育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等。
学期计划是把全年计划按学期进行划分,由班级的教师依据幼儿园的学年计划和班级幼儿的实况,拟定班级的学期目标和本学期的教育重点、大致的课程活动安排等。作为比较长期的学期计划,要注意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要的各领域教育活动的平衡。
月(周)计划是班级课程计划的重点,内容主要是一月(周)的课程目标,保育教育的重点,相应的资源、环境创设安排,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家园合作活动的预定等。周计划则把具体的教育活动落实到一周的每一天,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作出安排。
如小班9月的课程计划,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安定情绪,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围绕这一目标,每周的计划则将目标进一步细化。月(周)计划应当把教育重点放在幼儿的情绪情感上,同时计划出与此有关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相应的准备工作,如环境创设方面的活动室墙饰制作、活动区布置、玩具图书的提供等;列出要安排的活动的大致形式、内容、进度(如安排“幼儿园里真快乐”主题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主题活动可突破月计划界限,延伸到下月的计划中),包括与家长合作的亲子教育活动计划等。在月(周)计划中,除注意各领域的平衡外,还要注意保持教师指定活动与幼儿自选活动之间、教师设计的活动与幼儿自发活动之间、集体活动与小组个别活动之间的适当比例,另外室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时间也需要合理安排,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
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是把月(周)计划中具有指向性的内容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如列出开展主题活动的小主题名称与具体活动内容;列出稳定幼儿情绪的具体游戏、活动区活动名称与开展方法,包括提供的图书、玩具、儿歌、操作材料等的细目,墙饰的具体内容、活动室的布置方案,以及应对幼儿情绪问题的具体对策、方法,亲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是与幼儿发生直接关系的计划,是幼儿园课程计划的重点。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结合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些幼儿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
具体教育教学计划往往与一日活动的设计与安排结合起来。
如表6-1是上海某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这一安排在顺序上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幼儿安定地有规律地生活,知道一个环节做完后,下一个环节是什么。但是,每一天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游戏”“自由活动”等的具体内容则是变化的,并需要提前计划与准备。具体教育教学计划可为每一天的活动提供有序的安排。
表6-1上海某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表
(二)教案的设计
为实现某一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制订该活动开展的详细计划,这种活动指导计划俗称“教案”(也属于“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的范畴)。写“教案”是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教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
1。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活动拟达到的目标。即期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获得什么知识、技能,发展什么能力、态度等。
2。幼儿实况分析。即描述本班幼儿关于这一活动的兴趣、经验、认知水平状况,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这一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幼儿,以及对应的方法或策略等。
这一环节是保证教案适应幼儿、进而保证活动效果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主要就是备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案必须从本班幼儿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或者选择活动,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现在最常见的问题是,教案中看不到“具体的幼儿”,只有教师的想法或某本教参的设计;即使有幼儿,也只有“笼统的幼儿”,即以某年龄阶段或某类幼儿的一般特征来代替本班幼儿的实况分析,非常概念化、形式化地描述。如“大班幼儿一般喜欢……”“独生子女往往自我中心……”,这样的幼儿实况分析是不能说明教师心中有幼儿的,是不能说明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班的幼儿的,只不过完成了写教案的一个程序,而对课程实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3。活动准备。即所需要的环境创设、材料、教具等。
4。活动的程序。即活动展开的步骤,怎样开始、怎样进行、怎样结束,包括过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备课指导上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或问题作出一定的预估,并有一定的应对预案。这一环节显然是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的,如果以“教”为中心,没有针对幼儿的预案,那么一旦活动中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又缺乏随机掌控的能力的话,要么是活动乱套,要么就是强制幼儿服从教学计划,活动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了。
5。对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在过去传统的教案中,一般是没有这一环节的。但幼教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每次教学活动后,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对教师加深对幼儿的了解,提高活动设计水平,积累教育经验,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把这部分内容在活动后补充进教案中是必要的。因为教案毕竟只是对活动的预设方案,或者说,只是教师对活动开展状况的一种预估,而由于对幼儿的了解不可能百分百的全面、深透,活动实际过程又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因此,尽管教师做了充分准备,仍可能在过程中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后反思自己的应对方法是否适宜,是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原来的预设是否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今后怎么改进,等等,并将此作为教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6-1活动指导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引自《未来的幼儿教育》,58页,[日]岸井勇雄著,李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三)制订课程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课程计划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课程计划中,由于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教案等属于下位的、供班级直接使用的计划。鉴于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来自幼儿的不确定性,在制订这些计划时,就需要在具体活动的预设上留有调整的空间,或有备用的预案,而不能够太固定,只有唯一的安排。但受习惯的影响,幼儿园一般重视计划性,而较欠缺灵活性。如下面的周计划(参见表6-2),总的来说,在课程目标、活动内容的平衡、游戏的安排,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还兼顾得不错,但是在一周活动的规划上,特别是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分组活动、户外活动,都完全确定,且每一天搞什么活动、连开放哪几个活动区都预先规定好,这样就显得过于刚性、生硬,缺少柔性、灵活性,看不出如果实际情况有需要的话,及时调整计划的余地在哪里,怎么能积极地、灵活地应对来自幼儿的或外部情况的变化。
表6-2某园的周计划
2。实施课程计划也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