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指导内容包括哪些 > 第7章 职业生涯的管理(第1页)

第7章 职业生涯的管理(第1页)

第7章职业生涯的管理

7。1职业成长管理

一、职业成长的含义

职业成长是指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自身才能、业绩及社会地位等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或者理解为职业成长指的是个人沿着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系列流动的速度。这一概念界定较好地刻画了员工在工作转换过程中的职业成长问题,也表明了职业成长是一个可用速度的概念来描述的。它也可以作为衡量个人职业生活好坏、职业生涯成败的根本标准,其内涵更丰富、更具体,也更具有实际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职业成长与职业生涯是紧密相关的

从本质上说,职业人生是劳动者生存的一个整体,每个人都离不开职业生活,任何职业活动对于人的成长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可以拥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职业生涯道路,也可以拥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职业成长道路。职业生涯道路的轨迹只表明一个人经历了怎样的职业生活经历,是职业生活概念化的形式符号;职业成长道路却是代表一个人是怎样度过的职业生涯情景,是职业生活具体化的内容符号。

人的成长方式是多种多样,职业成长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成长方式是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的,带有明显的职业烙印。职业成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职业生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2009年,翁清雄和胡蓓通过实证研究对企业员工职业成长问题进行了操作化界定,他们指出,职业成长包括组织内职业成长与组织间职业成长。组织内职业成长是指员工在目前所在组织内部的职业进展速度,包括员工在目前单位内的职业能力发展速度、职业目标进展速度、晋升速度与报酬增长速度。而组织间职业成长则指的是员工在工作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职业成长。如果没有职业生活及职业生涯,就没有职业成长;很显然,是职业生活及职业生涯,为职业成长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2。职业成长与职业成才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职业成才,就是指从业者在职业劳动中锻炼成才。人才本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学历和资历并不是人才的最终标签,业绩和成就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只有社会承认你是人才,你才是人才。而职业成长却是一个个体性的概念,只要自己在进步,就属于自我在成长。也就是说,人才是在和别人相比,成长是在和自己相比。但是,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伴随着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在职业生活中去追求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和有所成就。这种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就好像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一样,并行不悖而协调一致;连接它们的轴承,就是它们共同拥有的职业工作。

从业者无论是成长,还是成才,都与具体的职业性质、类别和活动方式联系在一起。社会职业成千上万,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成长的方式,也意味着有多少种职业成才的方式。比如,一个理发师,从学徒到出徒、再到自己带徒弟,这个过程就是职业成长过程。如果他不但能带徒弟,还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被社会所公认,成为高级理发师或社区服务标兵,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职业成才的过程。表面看来,这两个过程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其中的社会含义却大相径庭。

虽然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应该有不同的人才标准,而且还应有不同的层级。然而,只有在一个领域或群体中表现出类拔萃或创造出不同寻常业绩的人,才可以被称为人才。很显然,职业成才要比职业成长的要求更高,职业成长要比职业成才的范围更加广范。职业成长反映的是职业成才的全过程,职业成才反映的却是职业成长的结果。职业成长的机会,就是职业成才的机会;职业成长的过程,也是职业成才的过程。职业成长是职业成才的必由之路,职业成才是职业成长的最高境界。成长与成才,一脉相承,水到渠成。

3。职业成长是循序渐进的

在职业成长中出现偶然机遇的固然重要,但实际生活中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人也屡见不鲜。从职业成长的一般规律而言,职业成长过程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变。因为职业成长是贯穿每个人职业生涯中职业活动方式的全过程,而不是一时一事的职业行为方式。职业生涯活动的周期,也可以称为是职业成长的周期,只要职业生涯没有结束,职业成长也就不会结束。

在这个漫长的职业成长周期里,很难想象社会环境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生活是一马平川的。职业成长可以有自我设计好的蓝图,却不会有轻车熟路的捷径。成长和成才的道路,只能靠自己去不断探索;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也只能靠自己去亲身体验。个人想按照当初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去成长,几乎完全是不可能的;更多的则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变幻莫测的人生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然后按照一种合理的方式勇往直前,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成长道路。这条成长道路,不可能是短暂平坦的,必然是漫长曲折的;这种成长模型,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形态,必然是一种曲线的形态。

每个人需要明白的是,哪怕你具备很高的教育资本,但是,职业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算是职业成长的物质基础,而决定不了职业成长的最终形态。现实生活中,“几上几下”“贫富交替”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不排除那些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幸运儿,但大多数从业者在具体的职业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少不了成长中的挫折与烦恼,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存规律。

4。职业成长模式是多样的

世界上万物的生长都不可能是无限成长的,但必然有它的成长阈值,即成长界限、范围或标准。职业成长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职业成长的潜力和可能,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个人的职业成长结果是不同的。大家知道,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差异以及技能发展的程度和速率的不同,其职业成就也呈现出不同。以服务行业的服务员为例,有初、中、高不同职级之分,很多单位对表现突出的会授予星级服务员称号,这里的不同职级和称号,就代表了职业成长的不同结果。

二、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

从对职业成长的概念和含义的分析上看,职业成长的内在机理及活动规律,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得以体现:

1。普遍性

人人都可以做到职业成长,这是职业成长普遍性原理的核心观点。只要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其自身就处于职业成长的过程之中。这种成长不仅表现在实现职业成才这一个目标上,而且表现在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成就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职业成长与人生态度有关,人生态度决定着职业成长的速度和高度。每个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机会都是均等的,只要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在职业活动中善于去发现、善于动脑并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普通的人也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任何人在任何一种职业活动中,都可能实现职业成长中的梦想。

2。适宜性

所谓适宜性,是指人的个性与职业活动特性相符合的匹配关系。这条原理说明职业成长不是任何人在任何职业环境中都能完成的,而必须是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品质的职业环境中才得以顺利实现的。个人在适宜性强的职业领域工作,就会显现出得心应手,职业成长的速度就快;反之,个人在适宜性差的职业领域工作,就会感觉举步维艰,职业成长速度必然就慢。美国心理学家施维尔在《人生成功的心理与行动》一书中写道:“成功和你的本质是分不开的。许多人牺牲自己的本质,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该做老师的人做了企业家,该做企业家的人跑去当了老师;该做管理员的跑去做推销员,该做律师的跑去当医生,该做医生的却自己创业做老板——这样选错行的人太多了。他们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成功的生活。”这段话所描述的职业生活情形,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职业成长适宜性原理的基本内涵。

3。互动性

职业成长如果没有职业生活环境的配合,也是无法实现的。职业互动性原理,揭示了职业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个人和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要不断努力奋斗,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享受职业成长的快乐;组织要不断完善管理,在为个人创造发展机会的过程中,享受组织成长的快乐。个人想成长,组织不配合不行;组织想成长,个人不配合也不行。只有两者协调一致,互动互助,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个人对组织的作用表现在通过职业活动促进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升;组织对个人的作用表现在,通过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创造性。这样,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能够从对方的成长进步中获得益处,进而双方才能形成互动默契的职业行为强化机制,这无疑是实现职业成长的必要条件。

三、职业成长表现出的优势

职业成长与职业生活环境的状况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环境有利于职业成长;恶劣的职业环境会阻碍职业成长。但总体而言,职业成长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职业工作的时间

在职业生活中,一般都有工作时间的规定,如我国现行的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周5天工作制等。在规定的工作时间里,从事本职业务是正常的、正当的;做与本职业务无关的事,就是不正常和不正当的,也是单位不允许的。很明显,职业成长的时间优势非常大,只要在日常的职业生活中,充分珍惜和利用职业活动的时间,把“8小时”之内的事情努力做好,必然会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锻炼成长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