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二章 > 一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第1页)

一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第1页)

一、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认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常常表现为充满探究的动机和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动手操作、亲身尝试等特点。而且,教师就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所进行的评价也常缺乏建设性和发展促进性。幼儿的深层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不理解幼儿的探究和认知需要

事实上,幼儿探究和认知的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基本的满足。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知周围物质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正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好时机。然而,教师们往往丢掉了这一时机,更错误的做法是误解幼儿的探究和认知动机,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这样会使幼儿没有一个安全的心理探究环境。

常见的情况如下:

1。当幼儿的探究与常规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是维护常规

当幼儿的探究与并不重要或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作出的反应是维护常规,制止幼儿的探究活动,或严厉批评,或间接制止。

实例1一位教师描述了这样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姑娘经常爱大惊小怪,而且很有感召力。正在进行的活动经常被她打断,其实这归于她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次,上观摩课前,幼儿正陆续上厕所,小姑娘一声惊呼,幼儿都围了上去。要上观摩课了,幼儿这样兴奋可不行,而且我注意到她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只小土鳖虫。我把幼儿轰回盥洗室,用严厉的口气把她叫了过来,表情一定很难看,孩子不情愿地离开了小虫,低着头,不敢抬眼,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用含着眼泪的双眼看着我……

实例2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对蜗牛产生了兴趣,不断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发现。该吃饭了,教师要求幼儿扔掉,幼儿不肯。说了几遍,就连最听话的孩子都不肯。幼儿想把蜗牛带回教室里,老师说:“蜗牛喜湿,带到楼上时间长了会死的。”幼儿流露出失望的眼神……

2。当幼儿的探究行为带有一定的破坏性时,教师基本上是严厉制止

幼儿的探究有时会带来一定的破坏性,但这种破坏常常并不严重,更重要的是幼儿的本意不带有任何破坏性。教师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破坏行为,视为品德问题而加以严厉批评,基本上看不到幼儿乐于探究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有益经验。

实例1让苹果娃娃说话

一天,老师带幼儿上了一节美工,做了很多漂亮的水果娃娃排放在窗台上。自由活动时,一个幼儿跑来告诉老师有两个小朋友正在偷吃水果娃娃。老师看见好几个水果娃娃的脑袋后面都有一个洞,核桃做的乌龟腿也被弄掉了。老师很生气,但想到马上要吃饭,还是控制住自己,没批评孩子。只是惋惜地说:“呀,它们现在变得这么丑陋,怎么到水果王国里去做客呀?”见老师没有批评,孩子小声地说:“我们不是想吃苹果,我们想让苹果娃娃安上电池,让它说话。”教师感到特别惊讶……

实例2大龙虾怎么了

一个孩子给班里带来了三只大龙虾。幼儿非常关注,乐于观察和谈论。一天,小朋友喝完豆浆,老师发现鱼缸里的水一片浑浊,大龙虾蜷着身子,两只大钳子无力地抬着,拼命挣扎……老师走近,闻见一股浓浓的豆浆味儿。老师惊呆了,气急了,瞪大眼睛大叫:“真可气,这是谁往鱼缸里倒的豆浆呀?”幼儿一片寂静……一个孩子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急忙低下了头。一个胆大的孩子说:“老师,大龙虾怎么不动了,你不是说豆浆有营养吗?”

实例3探究螃蟹

班上的一只螃蟹死了,老师把它放到自然角。明明来到自然角,反复观察。不一会儿,螃蟹的腿被一一卸掉。幼儿跑来告状。老师心疼标本没了,觉得明明做出了这么残忍的事。教师飞奔过去,用严厉的口吻说:“明明,这是怎么回事?”明明吓得直往后躲。老师看到孩子吓坏了,口气缓和了一些:“你先想想为什么这么做,一会儿告诉我好吗?”午饭后,孩子看着老师,含着眼泪说:“我看到别的小动物死了就烂掉了,为什么螃蟹没有变化呢?”老师感到震惊、后悔。

可见,幼儿探究的良好动机得到的教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错怪。

3。当幼儿的探究行为与他人不同时,教师的反应是制止

当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不同,或与教师预想的不同时,即使不影响他人和集体,教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命令或劝其放弃,去从事与同伴相同的活动。

实例1看蜘蛛

户外活动时,几个男孩聚集在楼梯侧面的夹缝中,蹲在那里比比画画地说个不停。教师不假思索,大声命令:那有什么好看的,赶快离开那里。幼儿无可奈何地暂时离去。其实,幼儿是在看蜘蛛。

实例2一条青虫

一天,树上掉下一只大青虫,拇指那么粗,两指长,棕绿色,实在不招人喜欢。我用树叶把它移到墙角。本以为幼儿会躲着这丑陋的家伙,可幼儿却很感兴趣,有的用小棍去拨弄,有的用手指着,一边仔细地看,一边招呼同伴来看。我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于是善意地用玩具诱导:“这条大青虫多丑呀,你们想想,是玩具好玩还是大青虫好玩?还是用玩具练本领吧。”幼儿虽然暂时回来了,但过了一会儿还是偷偷地跑去看。

笔者对26个教师记录的幼儿自发的探究行为及处理方式的分析表明(1998年),教师因不理解幼儿的探究行为而采取批评或间接制止行为的占87%,能基本理解幼儿的只占13%。其中,最容易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否定的,是在幼儿的探究行为带有一定的破坏性时;其次是幼儿的做法与同伴不同时;再次是幼儿的探究行为与某些常规发生矛盾或与教师的看法不同时(见下页表)。

教师对幼儿自发探究行为的处理方式

教师对幼儿探究行为的制止情况

上述事实可见,幼儿的探究和认知需要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应有的尊重这种探究和需要也得不到基本的满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