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区域中的科学探究
区域的特性决定了其能促进幼儿的问题解决和积极尝试与探索的发生。除了科学发现区和自然角与种植园这些以科学探究内容和材料为主的区域外,其他区域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着幼儿的科学学习。
(一)沙水区
沙子和水是有趣的自然物质。这些材料本身就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当幼儿首次接触沙和水这样的流动物质时,他们需要很多机会和时间来体验这些物质的特性。幼儿会学习使用天平、滴管、量杯、漏斗和筛子等工具,体会它们的用途。最初,幼儿只是进行灌注、堵塞和倾倒,所有活动都是在探索这些材料的质地、气味、重量和外观,他们专注于触觉感受,在用杯子、筛子和铲子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用相同的设备处理不同的材料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逐渐地,他们会懂得筛子可以分离石头和沙子,漏斗有助于把东西灌入小容器里。
在沙水区的活动中,教师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的思考和操作,有助于幼儿深入的探究和更多有意义的发现。如什么东西会沉?什么东西会浮?假如你想用沙子做模型,往沙子里加入多少水恰好合适?
在幼儿用沙子和水进行活动时,幼儿会学到:
●认识材料的物理属性。比较、观察和处理不同质地、气味和密度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幼儿根据大小、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
●量与测量。幼儿用天平来做多种比较。用各种容器进行探究,体会沙水量的多少,并进行测量。
●稳定性与空间关系。幼儿学会把一个物体放在一个漂浮夹板的中间,使之既不倾斜也不下沉。在活动中幼儿会逐渐建立体积的概念,发现某些容器比其他容器能装更多的东西。
(二)语言和阅读区
科学探究与发现鼓励幼儿接触真实的事物,但教师毕竟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带到班里来,幼儿需要学习通过利用资源性的材料来扩展科学知识和经验。语言和阅读区正是在这方面对幼儿有所助益的场所。
1。提供适合的科学书籍
当幼儿进行某个主题的探究时,教师需要为他们选择适合这个主题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的书籍,以增进幼儿有关的背景知识。
2。幼儿的记录册和图表
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图表、记录册和小故事书,把幼儿的这些学习成果投放或布置在语言区的适当位置,有助于幼儿之间分享交流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体会与收获,提升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三)艺术区
艺术区为幼儿表现自我、发展精细动作技能和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创造力提供了材料,并使幼儿有机会进行探索、实验、计划和发现。幼儿在活动中会发现各种材料的用途、物理特征,以及如何以平常的或者富有创意的方式来使用材料。
在最初接触新材料时,幼儿主要进行的是操作和感官探索,并逐渐学会掌握和控制新材料。在艺术区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活动时,幼儿将学习到:
●材料的物理属性。幼儿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实验,发现身边各种材料的质地、外观特点以及其他特征,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对颜色的探索会使幼儿发现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及发生的奇妙变化。
●平衡与稳定、空间关系。幼儿用三维的材料进行构造,进行拼贴或编织,在纸上选择地方涂抹颜色。
●在艺术区,要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机会,让他们反复使用和认识材料。
(四)建构区
建构区包括大型积木区和桌面积塑材料建构两个区域。在这两个建构区域的活动中,最初,幼儿通过拼插和搭建探索材料的属性。逐渐地,幼儿的搭建水平日益提高和复杂化。以积木区为例,幼儿的搭建从积木组合的叠高和平铺结构,逐渐地发展到围拢、桥式和塔式结构。
在建构区的活动中,幼儿能够学习到:
●幼儿比较、观察和操作,在观察基础上进行分类。幼儿根据大小、形状、色彩或其他属性分类。
●平衡。为了防止倒塌或断裂,为了搭建对称的结构,幼儿会使用视觉平衡。
●稳定。为了搭建更高大的建筑,幼儿需要探索稳定的建构方式与特征。
●空间关系。幼儿将围拢、连接、搭建桥式结构、覆盖或者运用积木填满空间。
●简单机械。幼儿将操作杠杆、弯道和滑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增进幼儿的探究和发现。
各种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空间安排还是材料的提供,都要经过教师的精心思考、设计和选择,还要注意用有趣的问题、有趣的情境与任务等方式,引发和引导幼儿在区域中的探究活动。
案例:有趣的滚珠玩具
开学初,我们班的插具区新添了一套滚珠玩具。这套玩具虽然也是拼插类玩具,但结构性更强,而且有着明确的活动目的——为小球插出滚动通道,使它从上面放进去后能经过各个通道落到下面的盒子里。但玩具投放后,我接连观察了几天,发现幼儿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忽视材料的根本目的,只关注用各种材料插接。有的幼儿插出的造型很丰富,小球却被搁在了一边;有些幼儿虽然也尝试着用小球放进通道里试试,但并不关注小球是否走过了每个通道,试试之后就又忙于不断变化插接新造型了;有的幼儿甚至把插立柱用的圆柱体插成长棍当“剑”舞,或插成了飞机和枪。我想,这也是幼儿以自由的方式探究和熟悉材料的过程,我应该给他们一段这样的时间,但在这之后,幼儿的活动需要引向深入。
在幼儿对材料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由探究之后,为将幼儿的关注点引导到为小球插通道上,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总结出连接材料的方向与小球活动路线的关系,掌握成功按预想插接通道的关键经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让小球从绿色立柱进去掉到黄色立柱下的盒子里有哪些办法?”“让小球从黄色立柱进去经过绿色立柱最后还掉到黄色立柱下的盒子里有哪些办法?”“让小球从黄色立柱进去经过绿色立柱最后掉到蓝色立柱下的盒子里有哪些办法?”并将这三个问题画成了图,以“征求好办法”的方式在幼儿活动时贴在了插具区的墙上。
看到我往墙上贴图,幼儿马上凑过来议论起来“杨老师为什么贴这个呀?”“这是谁画的?”“是什么意思?”在我向他们简单解释之后,幼儿都很感兴趣地说:“我能做到。”“我有办法。”……于是我开始引导幼儿逐一为每个问题尝试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