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自然角的探究中融入和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测量和记录,为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三)自然角和种植园中的探究活动[12]
自然角和种植园中的探究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故事1:花的叶子原来有这么多种
一天上午,中班的气氛热烈,老师与幼儿正在讨论怎样重新摆放自然角的植物。有的幼儿说:“把开花的和不开花的分开摆放。”有人提议:“把高的和矮的分开摆。”还有的说:“按大叶子小叶子分开摆。”也有人说:“按叶子的形状摆放最好。”经过充分讨论与协商,大家一致同意先按叶子形状分类。
只见有的幼儿搬圆形叶子的花,有的挑长形叶子的花,还有的搬着花不知摆在哪里,“老师,这盆花的叶子边上有好多一样的缺口,摆在哪儿?”“我的这盆花的叶子有大豁口和小豁口,咱俩的先放在一起吧!”……经过一次次的分析与讨论,最终,把花分成了圆形、长形、锯齿花边的和其他四大类。幼儿还发现圆形叶子中,有大圆、有小圆,有厚、有薄;长形叶子中,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绿色、有的是红色……经过仔细比较,幼儿发现每种花的叶子都不一样,他们惊叹道:“花的叶子原来有这么多种啊!”这是他们从来也没注意到的。
故事2:植物的茎也是各不相同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幼儿的关注下,小苗慢慢长大。豆子最先开了紫花又慢慢结出了小小的豆角,而黄瓜、西红柿、丝瓜仍在不紧不慢地长着叶子,连花苞都不见。幼儿不停地猜想着,下一个会是谁开花呢?它会开什么颜色的花呢?幼儿在期盼中不时地去观察、去寻找它们的变化。
一天,一名小朋友发现黄瓜的茎长得细细长长的,还有些弯曲。又过了几天,黄瓜叶子边上也长出了一根根小须须,在它的保护下,黄瓜的茎不停地向上爬,越爬越高。而豆子、西红柿的茎仍是直挺挺地站立在那里。又过了几天,丝瓜也不甘落后地伸出了长长的茎向上爬去。此时,幼儿诧异了,原来黄瓜、丝瓜的茎还会往上爬呀,而豆子、西红柿的茎就不会爬,再看看其他盆里的植物,有的茎粗、有的茎细,有的是棕色、有的是绿色,有的高、有的矮……原来植物的茎也各不相同啊!
故事3:种子发芽的早晚差别好大
春天到了,中班的孩子与老师在自然角种下了豆子、黄瓜、西红柿、丝瓜。大家精心地给它们浇水,让它们晒太阳。几天后,豆子的芽儿顶开了土,伸出了头,黄瓜、西红柿也紧跟着长出了嫩芽,只有丝瓜迟迟不见出土,幼儿焦急地等待着。几天过去了,还不见丝瓜的变化,大家怀疑它不会发芽了,性急的小朋友要扒开土看一看,在大家的劝说下忍住了,又过了几天,丝瓜的芽顶着黑黑的壳慢腾腾地露出了土面,幼儿欢喜跳跃相告:“丝瓜发芽了,出土了!”“丝瓜没有死!”老师和幼儿看了看记录表,数了数天数,原来,丝瓜要比豆子晚12天才发芽,种子发芽的早晚差别好大呢!
故事4:植物的宝宝长在哪里的都有
在大班的自然角里,经过幼儿两个多月的细心管理,各种植物已是果实累累。幼儿种的绿豆、黄豆、豇豆及扁豆一个个挂在豆秧上,旁边的记录表上清楚地记录着每棵结种的时间,而土豆的根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个大大小小的新土豆,再看看那亭亭玉立的玉米秆中腰处,一个小小的玉米刚刚吐穗,而那几棵还不见开花的向日葵是幼儿最关心的,几个孩子在忙乎着又要给它浇水,同时又讨论着:“老师说这几天阴天,可以过两天再浇。”“好,那就不浇了。”“我真盼着它快快开花结向日葵。”“对,那就好了,我们班种的植物就都结种子了。”“嗨,你们发现了吗?植物的宝宝长在哪儿的都有,有藏在地下的,有长在中间的,还有长在头顶的。”“是啊,真奇怪!”大家说。
故事5:一片龟壳引出的探究活动
我们大一班养了一大一小两只乌龟。一天,值日生在给乌龟换水时,发现盆中有一片龟壳。他非常惊奇地拿给大家看。小朋友为此很担心,询问我它是不是受伤了。我想,乌龟的生长变化小,平时很难发现变化,这次掉壳正是幼儿仔细观察乌龟变化的好时机。于是,我拿着那块龟壳问:“快找一找,它是从乌龟的什么地方掉下来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乌龟以后,发现两只乌龟身上都没有伤痕。我又问:“那这块壳会是哪只乌龟的呢?”一个幼儿拿着那块壳比了比小龟,大家都说:“这块壳比小龟身上的壳大,一定不是小龟的。”于是,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了大龟身上。他们用这块龟壳(上面有沟槽)与大龟身上的进行比较,发现这块壳是大龟背壳边缘的一块,并发现还有几块的缝隙处也翘了起来。这时,幼儿就争论起来:“它的甲壳越掉越少,以后没有甲壳怎么办?”“那这龟也没缺一块呀!”“它掉了旧的,又长出了新的。”……看到幼儿有了争议,我启发他们数一数乌龟总共有多少块甲壳,等它以后再掉了甲壳后我们再数数,这样就能知道乌龟的甲壳是越掉越少还是掉旧的长新的。于是我们一起数了大龟背上的甲壳,发现它有38块。我们记下这个数字。我又启发幼儿:“小龟也有这么多块吗?”幼儿又数小龟的,发现也是38块。
在以后的几天里,每日给龟换水的幼儿都能捡到几块龟壳。他们把这些壳收集在一个小碗里。当捡到十多块时,幼儿又发现捡到的龟壳都是有沟槽的。我启发幼儿看一看大龟的壳边缘有什么变化。幼儿观察后发现,“大龟壳的边缘比背中间的颜色要绿。”“它好像换了新衣服一样。”“它长个了,所以就脱下旧的龟壳,换新的了。”经过讨论,幼儿一致认为乌龟随着生长会脱壳。
为了证实幼儿的猜测,我特意上网查找了有关资料,结果真的像幼儿发现的一样,乌龟是会随着生长而蜕壳的。当幼儿知道他们的探索结果和科学家的发现一致时,不禁欢呼起来。从此,幼儿观察乌龟的兴趣更浓了。他们经常仔细地观察乌龟,许多新的发现报告(小朋友画,老师写上他们的原话)出现在“科学发现报告栏”里。如“乌龟爪上有五个爪尖”“乌龟的后爪比前爪要大”“乌龟吃食是用前爪帮助撕碎食物的”等。
故事6:科学报告栏的诞生
自然角里的动植物随时吸引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究,怎样才能让幼儿的好奇、好问能表达出来,并养成认真探究的习惯呢?经常性的口头表达与集体中的经验分享虽然也可以满足幼儿,但不能引起幼儿较长时间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究活动。有一天,思思兴奋地告诉我她的发现:小金鱼尾巴向这边晃动时头就朝另一边游去。听到她的话,我马上启发并帮助她把这一发现画成图,注上文字说明,贴在了自然角旁边的墙上。这张图画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注意并马上有人仿效,也把自己的观察发现画下来,请我给配上文字说明(小朋友自己发现的原话)。例如,一个幼儿趴在鱼缸旁目不转睛地盯了金鱼20分钟,发现“金鱼的眼睛不会动”,还有两个孩子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吃草时共同发现蜗牛嘴的样子。于是我们的“科学发现报告栏”诞生了,根据幼儿的意愿取名为“我看见我知道”。小朋友不断把自己的新发现画出来。我还鼓励幼儿把一些自己不懂的、好奇的提问也用图画表达出来张贴在报告栏中,然后大家一起去寻找答案。连一些家长在看了报告栏后也加入了探究的行列,帮助查找资料,使得科学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而深入了。比如,幼儿提出“小鱼的眼睛不闭怎么睡觉?”家长给我们找来了相关的科普读物,使小朋友了解了鱼类的许多有趣知识。还有的幼儿猜想荔枝是和草莓一样长在花盆里或种在地上的低矮植物,家长就为我们找来了有关各种南方水果的图片资料。有了科学发现报告栏,幼儿之间也能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往往是一个幼儿的发现会引发许多幼儿前去探究验证,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还提高了幼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
从这些互动中我体会到,在自然角中我们常常饲养一些生长变化缓慢的小动物,如乌龟、金鱼等,由于司空见惯幼儿往往不会去仔细地观察、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偶发事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加以引导并创造适宜的条件。在课题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试着引导幼儿在自然角中自己去观察、探究、发现并表达出来,我也惊喜地发现小朋友不再人云亦云,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要自己想一想、看一看、试一试。
故事7:在自然角的探索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
在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自然角中植物变化的过程中,我引入了数学教育,通过测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谁先发芽
我和幼儿选择牵牛花、秋黄瓜、丝瓜的种子做比较,让幼儿观看植物种子的颜色、大小,并猜测它们谁先发芽。在猜测中,认为丝瓜先发芽的9人,认为秋黄瓜先发芽的2人,认为牵牛花先发芽的13人。
认为丝瓜先发芽的理由是:丝瓜种子又大又扁,好发芽;丝瓜种子上边有一个白色的边儿,肯定能先长出芽来。认为秋黄瓜先发芽的理由是:秋黄瓜种子小,好发芽;秋黄瓜种子软一些,芽好出。而认为牵牛花先发芽的理由是:牵牛花种子饱满,一定先长出芽。
从幼儿猜想可以看出,他们是依据种子的大小来判断。实际是不是这样呢?我请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到自然角中去观察,找到答案。
10月9日,我和幼儿将三种植物的种子种进了花盆。幼儿在猜想和期盼中观察着、等待着。由于10月份天气渐渐冷了,种子发芽的时间相对较慢。到了第8天,赵鸿宇第一个发现牵牛花的盆中间钻出了白色的小芽,猜牵牛花先发芽的幼儿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雀跃。到了第9天和第13天,黄瓜和丝瓜也相继发芽了。由于有了前面的猜想和期盼,幼儿记录的主动性很高,记录的结果既清楚又准确,真是出乎我的预料。于是,我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记录的结果。
熹璇:我每天都把牵牛花的花盆画下来,在花盆下面写上几月几日。等到牵牛花发芽了,数一数花盆,就知道几天了。
华章:我打一个表格,直接填写日子,记录天数。
宇豪:我每天用一张纸记录,用了几张纸就是几天。
……
统计的结果,最早发芽的是牵牛花,用了8天,黄瓜用了9天,丝瓜用了13天。
●谁长得高
三种植物相继发芽,幼儿对测量有了兴趣。他们为了测量小苗的生长速度,寻找了不同的测量工具。鸿宇用皮尺测量,把数据画在本上,记上日期;浩宇用曲别针测量,把长度按照曲别针的长短画在本上;徐锟把小苗长的高度画在木板上,记录每周的生长速度;王晨阳用手指测量小苗的长度,然后将手指画在本子上;熹璇用直尺直接测量小苗的长度,记录上数字和日期。
在测量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用尺子测量能直接得到准确的数字,用木板测量只能比画有多长,用手指测量、用曲别针测量也说不清有多长。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幼儿感到还是用尺子测量方便、准确、清楚。于是,我和幼儿一起设计绘制了一个大的记录板,在板的边缘画上刻度尺,在板的下边画上三个同样高的花盆。幼儿以花盆的上边为起点,每天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刻度尺的沿线上。这样的记录可以非常清楚地让大家看到,谁长了几厘米,谁长得最高、最快。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用准确的数据记录下植物的生长速度,学会了用不同工具进行实物测量,并把每次测量的数据累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