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自考 > 第五章 英国的学前教育(第1页)

第五章 英国的学前教育(第1页)

第五章英国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英国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英国的幼儿教育从中世纪至今,几百年的时间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学前教育观念和实践。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禁欲”教育思想开始,经历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慈善幼儿学校运动的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政府大力支持学前教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大力支持与人民重视幼儿教育,英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

一、中世纪时期的英国

(一)历史背景

中世纪的英国相比于意大利、德意志和尼德兰,经济仍然是落后的。中世纪初期,英国的等级秩序并没有被过分强调。地产的分配和占有是社会等级地位和权势的来源。按照占有地产的情形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就产生了“权势人物”和不同身份的农民。这些农民无任何权势,他们大多数经历了从诺曼底征服初期的奴隶到农奴,继而又成为半自由人和自由人的转变,社会分层渐趋细密,新兴职业身份集团正在形成。[1]从文化上看,中世纪是不可或缺的时代,12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学术上的复兴,开启了分析与思辨的学术时代。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使教士与学者失去了对文化知识的独占权,凡是能够购买书籍的家庭都开始大量阅读有关道德礼仪、宗教信仰、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作品。到15世纪末,已有500~600所世俗学校分布在英格兰了。[2]

(二)中世纪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的英国存在着两种并存的儿童观:性恶论与预成论。其中,“性恶论”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教会要求通过摧残儿童的身体来帮助儿童的灵魂得以解救,因而中世纪学前教育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充满对儿童的约束和惩戒。与“性恶论”并存的“预成论”则主张儿童就是小大人,因而要求儿童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严厉要求儿童遵守规则。这种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性、阶段性的预成论,反映了中世纪对儿童特点的忽视。

中世纪时期,英国基督教会提倡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这种“性恶论”的儿童观遭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强烈批判。人文主义教育家尊重儿童、培养个性的儿童观以疾风暴雨之势,砸开了基督教神学的枷锁。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

(一)历史背景

随着农奴制的消失,圈地运动开始萌芽,进一步拉开了农民的贫富差距。16世纪,英国已经进入农业和手工业并行发展的时期,农民兼作手工业已较为普遍。在文化方面,对“新学”的倡导不仅为后来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且带来了学校教育的世俗化和印刷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学者们传播文艺复兴,开辟“新学”,提倡人文主义,为欧洲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3]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内外战争结束,始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风终于在英格兰境内强劲起来,人文主义教育渐趋兴盛。人文主义者宣扬“无知是教皇制度的种床,只有教育才能抵挡罗马的骗局,并且引导人们走向真正的信仰”。相比中世纪传统观念中把儿童看作赎罪的羔羊,以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式来教育,人文主义新教育则提出儿童是正在成长发展的个体,父母要热爱儿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儿童自然地、健康地成长。在教育原则和方法方面,人文主义尤其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变基督教阴森的学府为舒适的儿童乐园;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尤其主张减少体罚,甚至取消体罚。这些思想,相对于中世纪前期的教育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是后来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发展做出了铺石垫路的贡献。[4]

三、近现代时期的英国

(一)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

从1979年到1997年,英国的保守党在长达18年的执政期间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指责教育中的福利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加重了英国经济的负担,造成了民众严重的依赖性。据此,她提出教育市场化、学校自治、中央制定课程、设立城市技术中学等举措。但这一政策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影响,收入较低的人士无法获取良好的教育资源等,民众对此意见很大。[5]1997年,当时的工党上台执政后,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改革,布莱尔政府提出了新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调整现有社会某些矛盾的最佳经济政策”。

2。经济背景

1640—1689年,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变,并通过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完成,率先跨入工业文明社会的门槛。从宏观上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提高,这必然促使教育向前发展;从微观上说,童工的身体衰弱、智力荒废和道德堕落状况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亟须一个能够解放劳动力、保护和养育幼儿的机构。

步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开始衰退。[6]当英国遭遇许多经济问题时,政府便以鼓励就业来拉动经济发展,以此缩小贫富差距。在地方经济需要妇女投入工作时,政府必然要在支持妇女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与保育,这时对幼儿教育和保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英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事实。

3。社会背景

18世纪的英国,各级教育都反映出了阶级色彩,不同阶层的出生者进入不同类型与年限的学校,接受的也是不同的教育与内容,毕业后的出路也因阶层的不同而相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福利国家”的逐步建立,英国国民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7]尽管如此,英国的贫富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

1。慈善学校的兴起时期(工业革命前)

这一时期是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低谷时期,但各种面向穷人子弟的教育机构开始迅速发展。而在此类教育机构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慈善学校。1601年,政府根据《贫穷法》的宗旨举办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儿童收容机构;1680年,伦敦的怀特查铂尔区出现了第一所由宗教慈善家捐办的免费招收穷人子弟入学的慈善学校。此后英国包括非国教派和国教派在内的宗教组织与个人纷纷捐资创办慈善学校。1698年,以传播福音和国教精神为目的的基督教知识促进会成立后,对在全国各地建立慈善学校做了规划,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慈善学校的发展。

2。学前教育的创立时期(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英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创立。

第一个幼儿学校的创立者是罗伯特·欧文。作为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于1816年创办新兰纳克幼儿学校,这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他开启了近代学前教育的先河,促进了英国各地幼儿园的逐步兴起与发展。

(2)幼儿学校运动兴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