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比较教育学在什么学科系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 第二节 中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比较研究(第2页)

第二节 中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比较研究(第2页)

中、日两国新《纲要》在各领域的划分上有所差异。日本新《纲要》提出来的五个领域是: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中国新《纲要》提出来的五个领域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实际上,这五个领域都是相对应的。由图16-1可见,在这五个领域的排序上,两国新《纲要》有各自的特点。中、日两国新《纲要》的不同主要来源于对语言领域的态度,日本新《纲要》把它放在第四位,中国新《纲要》把语言领域放在第二位,这表示两国对该领域的重视度不同。中国新《纲要》更强调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图16-1中、日两国新《纲要》提出的五大领域名称

2。规定角度及内容主体

中、日两国新《纲要》都有目标以及内容部分,并且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两国新《纲要》采用的角度略微不同。中国新《纲要》写内容与要求部分的目的在于说明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日本新《纲要》写目标以及内容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清晰地看待幼儿的状态,即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来的成长方向。因而,日本颁布新《纲要》的目的是让教师更具体、更正确地掌握每个幼儿的发展趋势,编制更适合幼儿现状的教育课程。而中国新《纲要》界定“目标”是在幼儿身上要培养的素质,“内容与要求”是对教师提出的“做什么、怎么做和追求什么”[2]的要求。

3。对幼儿园生活综合性的理解

中、日两国新《纲要》都主张学科融合,要有综合性。日本在其《纲要解说》中强调应正确地理解“综合性指导”的内涵。“综合性不一定要求具备多种活动形式的、很大的活动。它可以是很小的活动,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能挖掘一个活动中的多种教育意义。”[3]生活的综合性就是生活的整体性,“幼儿园教育应该通过幼儿的整个生活来教育孩子”[4]。日本新《纲要》提出了比较彻底的“综合性”,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而中国新《纲要》只讲了“综合性指导”的大原则,没有进行细致的论述。

4。对全面发展的定义

中国新《纲要》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在日本,“全面发展”的提法越来越少。日本之前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但在实践中把“和谐发展”片面地理解为“让每个幼儿均等地体验到各领域的活动”。因而,日本的《纲要解说》主张:“不能假设‘和谐发展’的理想化的儿童,因为这样会导致忽视个性的教育。”[5]日本在改革中把重点放在教育的自由化和减少规制上,所以日本新《纲要》删除了“不可以进行偏重于某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等内容。

(三)中、日两国新《纲要》各领域内容的比较

1。健康

(1)日本更重视户外活动。

在健康领域中,户外活动是中、日两国新《纲要》都关注的重要方面。但日本更加重视,日本新《纲要》除了在“内容”中提到户外活动,还在“注意事项”中特别强调户外活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日本新《纲要》提出“考虑幼儿的活动线,调整环境”的重要性。所谓“活动线”,是指幼儿移动的路线。为了引导幼儿去户外,幼儿园要准备走廊等中间的缓解空间。因为在日本的很多幼儿园,幼儿的活动比较自由,除了集体活动的时间外,幼儿的移动范围是整个幼儿园,而且教师的干涉比较少。而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比较多的情况是教师在控制幼儿的活动空间。因而,中国新《纲要》提到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来引导幼儿到户外活动。

(2)日本更强调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角色。

日本新《纲要》强调每一个幼儿都要作为生活的主人,参加幼儿园的完善工作,即让幼儿“理解幼儿园的生活方式,自己去完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形成幼儿园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即幼儿园是“我们的家”,自己主动完善幼儿园的环境。中国新《纲要》虽然也提出了使幼儿学会生活、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等要求,但没有提出“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创设,理解其生活方式”。

(3)中国的目标规定更具体。

中国新《纲要》在健康领域的目标规定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在“内容与要求”中也提到“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内容十分具体、明确。相对来讲,日本新《纲要》对这方面的要求不明确,只说“有弹性的身心”,没有提出更具体的内容。中国新《纲要》在“指导要点”中提出“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和训练等”,这一条在日本新《纲要》只出现在编制教育计划时的注意事项部分,在健康领域中没有体现出来。

2。人际关系(社会)

(1)日本更提倡儿童交往中多种挫折的体验。

日本新《纲要》在人际关系领域的注意事项中强调:“培养对人的信赖心和关心别人的感情,要重视幼儿遇到挫折和困难的体验,通过克服那些困难的过程获得逐渐发展。”[6]中国新《纲要》的提法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别人。”可见,日本新《纲要》格外重视体验多种挫折的重要性。

(2)日本更关注幼儿交往的过程性。

日本新《纲要》中“在与小朋友的积极交往中共同体味喜悦和悲哀”“注意到同伴的优点”“在与教师所建立的信赖关系下确立的独立自主的生活是与人交往之基础”“让幼儿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幼儿都是相互必要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地发挥的集体”等内容是中国新《纲要》没有提到的。可以说,日本新《纲要》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比较多,关注让幼儿学会交往的每一个过程。

(3)日本重视自然环境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日本新《纲要》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自然环境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要通过与大自然、与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等建立感情,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日本新《纲要》认为大自然所带来的教育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它对人的心理成长的作用,因此主张:“直接接触,体验到自然的浩大、美丽、神秘等经历,能让幼儿心灵平和、情感丰富,并为其好奇心、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应努力帮助幼儿加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对此,中国新《纲要》并没有相关的论述。

(4)中国在对社会情感的培养上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日本新《纲要》对人际关系领域的内容只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国新《纲要》中相对应的社会领域还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例如,“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日本新《纲要》只提出幼儿身边的人,没有提出更高一层的概念。这与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人们的观念等有关系。同样,日本新《纲要》也没有把“爱劳动”等内容看得格外重要。

(5)中、日两国对“品质”的理解有所不同。

中、日两国新《纲要》对“品质”的理解有所差异。日本新《纲要》强调从感情、感受等方面培养健康的心灵。这次改革特意提出了“为培养生存能力奠基,萌发幼儿的道德心”,强调培养幼儿“健康、丰富的心灵”。并且,日本的“道德心”内涵比较广泛,不仅指道德规范,更强调情感。中国新《纲要》更突出“爱劳动”“爱祖国”“坚强”等品质。这个问题代表着两国人民的思维特点和需求的差异。

3。语言

(1)日本更强调语言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日本新《纲要》更强调语言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例如,“沟通感情”“能亲切地听或说”“感受到生活中的语言美及其乐趣”“通过各种体验丰富自己的心像”等。中国新《纲要》强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从表述上看,日本新《纲要》更关注幼儿的内心活动。另外,中、日两国新《纲要》都关注早期阅读,强调幼儿期的语言教育应侧重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日本新《纲要》的规定更明确,主张“看图书”的目的是亲近图书世界,跟同伴分享喜悦,可以看出日本新《纲要》强调语言的发展是基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同时,它又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服务。

(2)中国新《纲要》强调语言应用的标准化。

中国新《纲要》提出了“讲话礼貌”的目标;日本新《纲要》没有提出“讲话礼貌”的目标,但强调“能亲切地进行日常寒暄”。这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日本,打招呼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对日本幼儿来讲,学会打招呼,比学会礼貌的谈话方式更重要。另外,关于普通话的要求,是中国新《纲要》强调语言标准的另一个体现;但在日本新《纲要》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日本的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没有中国大,因而,没有特别强调学习普通话的问题。

4。表现(艺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