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欣赏第三版 > 二诗歌欣赏技巧(第1页)

二诗歌欣赏技巧(第1页)

二、诗歌欣赏技巧

诗歌赏析方法的形成应当依据诗歌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可分为历史文化背景、传达介质、基本元件、审美内涵和风格特色、表达技巧六个层面。诗歌赏析的思路大体上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理解和分析。

(一)了解作品背景,熟悉诗歌语言

从背景入手把握作品是文学欣赏的普遍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出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提问,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人借此发挥,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影响重大的“知人论世”说。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表达形式,与表现特定情景事件的叙事性作品相比,其背景的意义更显重要。

诗歌赏析所应了解的背景资料包括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作家的背景主要指生活经历、精神个性、文化环境和时代特色,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留下印记,甚至直接构成了作品的特定内涵。

作品背景主要是指创作的缘起、经过以及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与典故。有些古代诗歌讲究用典,一个典故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蕴单元。用典可以开阔表现空间,丰富作品内涵,但典故却增加了欣赏的难度——不熟悉背景便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比如下面的例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旨在讽刺唐玄宗父夺子妻的丑恶行径。故事说的是唐玄宗新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大宴群臣。而玉环原是寿王李瑁的妻子,被皇帝老子变戏法似的夺了去。因此,李瑁有难言之隐,宴后回去睡不着。薛王李璃没有精神负担,所以能够开怀畅饮,酣然大睡。了解了这个典故,显然有益于理解作品的深意。

一般而论,如果有注释,作品中所涉及的事件背景、环境背景是不难掌握的。但由感情体验、宗教意识、文化人格所构成的心理背景就需要读者悉心领会了。比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之类的诗句大都以深沉苦涩的人生感慨为心理背景。对它们的把握就不能仅依赖学识,而更应倚重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因为诗歌欣赏的本质正是生命体验的沟通与对话。

了解作品背景,只是廓清了赏析的外围障碍。就方法的掌握而言,熟悉诗歌的传达介质——诗歌语言,才是首要的环节。“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诗歌语言同样也是诗歌的外壳,敲开语言外壳,方能品尝诗歌的内核。

在已有的文学理论中,诗歌语言的第一特征被确认为形象性。其实这只是文学语言的共性而已。诗歌语言最本质的特点应该是它的多义性。通俗地说,“多义性”就是一个词或词组有着两重以上的含义。正是这种多义性使诗歌语义呈现出不确定状态,进而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内容的蕴含。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指出:诗歌语义可分为“宣示义”“启示义”两种。宣示义是一切口头、书面语言所特有的现象,其意义较明确。启示义则不然,它不是一个明确的意义点,而是诗人未必明确、读者理解不尽一致的一个意义范围。这种启示义的有无丰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艺术价值,而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下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领悟能力。

例如,“双关”是启示义的一种。贺知章的名作《咏柳》写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的“碧玉”可有两解。其一:新枝嫩叶宛如碧玉妆饰而成,突出其光洁润泽;其二则是以树喻人。刘宋的汝南王有妾名字就叫碧玉,是个美女。乐府吴声歌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在中国诗歌传统中“碧玉”由此便成为“小户人家美貌女孩”的代称。如果把第一句理解成:那株袅娜多姿的翠柳宛如凝妆而出的美丽的女孩,比起单纯地比喻为“像美玉装饰而成一样”更有诗意。

除了双关义,诗歌语言的“情韵义”也颇为重要。情韵义是由诗歌历史沉积生成的特定意韵,是“诗的成语”。诗歌语言的情韵义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比如,“南浦”一词是诗中常见的。“浦”的本义是小河汇入大河的地方。“南浦”的字面意义无非是指“南边的浦口”。屈原《九歌·河伯》中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此后,“南浦”便成为送别之处的代称了。这个词本身似乎因此而蕴涵了一种凄凉惨淡的离愁别绪。例如下面这些诗句: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着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辛弃疾《祝英台近》

试想,如果不知道“南浦”一词的情韵义,这些诗句的韵味还能够体会多少呢?甚至会产生一种情有可原的疑惑:古人送别为什么从不在西浦、北浦只在南浦一个地方?这就如同笑话里讲的,有外国人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提出“为什么孔雀只东南飞呢”,就是由于对诗歌语言不理解,才闹出这样的笑话。类似“南浦”的词语,还有“板桥”“绿窗”“凭栏”之类。正是这些“诗之成语”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现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启示义还需致力于古代文化学养的提高。否则,一些隐含较深的意蕴一时不易发现,会造成作品审美价值的流失。如对杜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的解释就似易而实难。扇子有夏用秋藏的特点,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此在诗歌传统中的象征义是弃妇。萤火虫被古人视为荒冢腐草所化生,流萤纷飞当是一派冷宫的萧索情景。这些深义解不开,难以感受全诗的清冷惆怅,甚至会错误地理解为少女的嬉戏。

另外,诗歌的文法句式也不同于散文(指与韵文相对而言的散文),这是诗歌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特点。特别是古典诗词要在格律等形式规则的制约下完成高度凝练的表达,当然不必顾及散文的文法。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旧时茅店是转过弯路、走过小桥,在社林边上忽然看到的。但其叙述次序却倒了过来。先点出店是“旧时”的,再点出是“忽见”,这就增加了感受的突然性,从而使作者情绪变化之轨迹得以浮现。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末首回忆旧游之乐。诗中盛赞长安物产之富、之美:“那香喷喷的稻子喂鹦鹉都用不完,那碧绿的梧桐枝上总有凤凰栖息”,即“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按散文句法来说,这两句简直是不知所云了。

诗歌含蓄凝练的特性在语义层面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将“老树”等十种物象并举排列,没有谓语动词。“夕阳”虽以“西下”描绘,但其动感也极有限。小说要描写这一场景该用多少文字?即使擅长此道的武侠小说大家古龙,也只有在做景物描写时敢用这种手法,而诗歌只是静止地组合了几幅画面,就将天涯孤旅的游子胸中的千曲愁肠、万种思绪完全融化在这凄清萧瑟的秋景里,令人回味不尽,惆怅不已。

由上例可知,特殊的文法句式取决于诗歌的艺术特性。诗歌的意象情思不能按散文规则进行组合。散文的句法如同步行,诗歌则更像是舞蹈。空灵跳跃的点染勾勒能够拓展更大的想象空间,酿成更醇厚的诗味。清人方东树将“语不接而意接”看做诗歌表达的诀窍。他说:“大约诗章法,全在句句断、笔笔断而真气贯注。一气曲折顿挫,乃无直率、死句、合掌之病。”这种“词断意属”的表达方式自然会形成不同于散文的特殊文法。

诗歌语言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音乐性。这种由韵脚、节奏和音调构成的形式规则也同样取决于诗的内在特性,即诗人感情的表达方式和节奏律动。在古代诗歌中,押韵、平仄、音步、韵辙、双声、迭韵、迭字、迭句等语言音乐美因素已经被运用发挥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新诗音乐美的探索却经历了一个较曲折的过程。例如,新诗的开创者胡适就曾提出过废除押韵的主张。另一位新诗先驱闻一多则十分注重新诗形式美的追求。《死水》一诗就展现了他所提倡的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全诗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这种整齐的章法结构同时呈现出建筑之美和音乐之美,而语汇方面则把绘画美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