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 二诗歌欣赏技巧(第3页)

二诗歌欣赏技巧(第3页)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呵!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20日

(原载1979年第七期《诗刊》)

舒婷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当时广为传诵,使大多数人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首诗带有现代派诗歌尤其是象征主义的浓厚色彩。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续使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一组比喻,表达了对祖国苦涩历史的感慨。这些意象的感性特征及其中的意蕴内涵,都能引起读者的想象与思索;第二节中的表现似有变化: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十分明显,“贫穷”“悲哀”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正是贫穷与悲哀的形象化表现,“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也正是“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但是我们不能指责诗人在意象化的表现中加入了一些抽象的语句。一首诗即是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要求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句都没有抽象成分也不太可能,同时也无必要。具象的与抽象的表现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联。适当的点染、交错,可以使之相映生辉。更重要的是评价一首诗应该从整体角度立论,不能只注意到某些局部而以偏概全。

2。意境

与意象可并称的诗歌元素是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意境”(或称“境界”)之说揭示了古代艺术的某些特质。不理解意境的内涵,便不能领悟中国诗歌的独特神韵。

从唐人司空图到近代的王国维,关于“意境”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但共同的见解是:意境是作者情志与客观物境交融形成的艺术氛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使用“意境”的概念:走进神圣肃穆的庙宇,会骤然产生一种神秘、敬畏、超脱的感觉;与友人徘徊于花前月下,又常常被一种轻松、愉快、甜蜜的幸福感所陶醉。例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王昌龄的《闺怨》描述了一个不知愁的少妇,本来是兴致勃勃地登楼赏景,可忽见陌头杨柳青青,就由美好的春光联想到美好的青春,再想到了外出宦游的夫婿,于是平添一段难言的怨悔。凡此种种都是由客观物境所诱发的心理波动。如果将客观物境换成诗歌意象,生活中的意境就变成了诗歌的意境了。可见,意境是由诗歌意象所酝酿、唤起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两种情绪感受的“场”。与电影的两组镜头组合会生成第三种意义(即蒙太奇意义)类似,诗歌意象的组合也会生成第三种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完全可用来描述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对于诗歌的意境的把握,正确的思路是“由意象而意境”。通过读者的生活体验来复现诗中意象,再由此生发想象,领悟意象之中、之外的情境蕴涵。例如,前引温诗的第二联只是极其简约地描绘了小桥上的寒霜被踏出了脚印。鸡鸣、茅店、月亮则点到而已,然而这些意象在读者想象力的作用之下,却构成了一幅清晰可辨的图画,诱发了读者各种联想,同时也使人感受到早行旅人的孤独冷清和一缕淡淡的哀愁。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则是通过诗人的实感(一夜听雨)和想象(明朝卖花)传达了客居的寂寞,也表现出春讯带来的欣喜。上述两例中的感情活动与其所产生的意象共同构成诗歌的意境。

(三)挖掘诗歌的审美内涵

如总论所述,艺术是最高级的审美活动;艺术之美是美的最高形式。挖掘、感受诗歌内容、形式、风格中的美好内涵是欣赏的核心目的。其中对意象美、意境美、思想感情美的感悟最为重要。

1。意象美

意象美首先体现于它的鲜明真切与生动传神。例如:唐代徐凝、李白都曾写过庐山瀑布。徐诗说“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李诗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比做飞动的白色丝布这也算是形象且逼真了。但与李诗相比就逊色许多。“白练”没有水的质感和动感。“飞流”则两者俱备且带有气势。它显然比“如白练飞”的比喻更加传神。三千尺急流自九天倾泻,实在是出奇出色而又合情合理的夸张。

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是意象真切生动的典范。成都多暮来朝去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道出了这一特点。细雨知时,春来即发,润泽万物又不事炫耀。这明显是诗人在借雨抒情。接下来写雨夜远眺,但见一片漆黑。唯有江上船火更觉明亮。清晨再看,成都花事更闹。在朝霞雨露的滋润下,那花色更呈浓艳,所以说:“花重锦官城。”由于抓住了成都春雨的特性,这首诗也达到了逼真如画的境界。

意象要真切传神,就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感觉。《春宿左省》一诗,杜甫说“月傍九霄多”;《夔州雨湿不得上岸》又有“晨钟云外湿”之句。月色本不因贵贱而增减,杜甫在皇宫值夜班时却感到那里月光格外充足。有人说,杜甫在恭维皇帝,但以他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来看,应该表现了尽管仕途坎坷,毕竟拥有了一个开端,因此精神百倍之下,眼中的月亮也就格外明亮了。无论杜甫的本意如何,“月傍九霄多”确属独特的感觉,称得上意新语工。“晨钟云外湿”的感觉不仅新奇,而且相当传神。夔州地势高,山寺更高,钟声透过云雨,自然会被“濡湿”——无论空气湿度对声音的影响是否可以辨别,钟湿之说的确渲染了雨季的气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