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魏启后书法欣赏 >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第4页)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第4页)

《书断》尝言:“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61]正道出了《中秋帖》的特点。

4。《廿九日帖》

图7-26《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图7-26),行书,硬黄纸,唐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3行,30字,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为《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六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其内容为:“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此帖用笔含蓄深沉、秀媚沉着、点画厚重、劲健有力。笔意连贯舒展,章法生动自然。结字端正严整,偏于扁方形,横向取势,并在方正的均势中加入欹侧、高低、长短的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笔画间提按转折比较明显。其中楷体字“日”“白”“中”等转折处多用方笔,很接近后来的北碑,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几乎是平铺笔毫,侧锋刷出,转折处也可见顿按之力。其撇捺仍存翻折转换的笔法特点。

此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的书风。此帖虽为行书,但有的字近楷书,如上所述;有的字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等,楷、行、草杂处一纸,却能自然、协调,毫无牵强之感。书写自由,不拘体式,由此可见东晋士人寄情翰墨,自由书怀的风尚。

唐太宗尊大王,贬小王,曾以“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62]讥诮王献之的书法,而此帖的字势既不“疏瘦”,笔踪亦非“拘束”。若仅就此帖书风而论,太宗之说自属偏见无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动**时间最长,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它没有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阻碍,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使书法艺术在此时期彻底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的话:“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63]

魏晋时期虽战乱频繁,但一些有理想有真知的人们在虚无之中开始显现真性情,欣赏人的美,开始追求人的个性的回归与解放,人的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得到了空前的强调。于是艺术风尚为之一变,艺术的自觉时代随之而来。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书家开始用书法来抒发个人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审美的追求,他们将所观照的对象和心中感悟的真意流露笔端,书家的心迹、精神得到了本质的彰显。所以我们看此时期的书法,表露出的是自然之美、流动之美、空灵之美、儒雅之美等,这种美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也无法替代的。

南北朝是楷书百花齐放的时期,南朝书风继承东晋风流,以秀美为主流,传世墨迹多为尺牍法帖。北朝没有留下名家墨迹,但碑刻数量丰富,各具特色,统称为北碑,北碑中又以北魏时期碑刻最佳,故称魏碑。初期风格方劲古拙,存有隶意,后期风格则渐趋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发展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各种书体在此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产生了锺繇、“二王”这样的书法大家,创作了大量的书法杰作,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贡献。

[1](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3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宝南第九》,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05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家第十五》,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2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1979年版。

[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六宗第十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27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5]同上书,832页。

[6]同上书,805页。

[7]同上书,817页。

[8]启功:《论书绝句》,6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9](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家第十五》,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3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0](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叙第二十二》,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4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1]启功:《论书绝句》,6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12](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第十三》,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1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3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六宗第十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2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5](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65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6]同上书,第652页。

[17](清)叶昌炽:《语石·语石异同评》4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启功:《论书绝句》,6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20](宋)黄庭坚:《题瘗鹤铭后》,见《山谷题跋》,97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1](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694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2](清)阮元:《北碑南帖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63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3](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64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3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5](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第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0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6]启功:《论书绝句》,5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