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与行为课程标准 > 学一学(第1页)

学一学(第1页)

学一学

(一)老年人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1。激动易怒:老年人情绪变化较大,容易出现激动易怒的行为。表现为血液流速加快,面红耳赤,青筋突出,有时还伴有手脚抖动等,有时因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或发无名之火,只要有一点挫折和打击,或者因一点不顺便伤心不已,通宵不眠。

2。伤心失落: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和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老年人退休前工作稳定,生活规律,而退休后长期闲着,心理难以适应,便会产生莫名的空虚与失落;有的老年人退休前有一官半职,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退休后由于社会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存在心理落差,而变得情绪低落,不思饮食,行动力变弱等。

3。焦虑行为: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什么都做不好了,成了子女的负担,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没有必要的担心。老年人退休以后社会地位改变了,应酬和人际交往减少了,生活圈子变窄,主观上认为被亲友和社会所抛弃,心理便会产生孤独、寂寞和烦恼;有的老年人受到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不安;还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一直沉迷于退休前的“光环效应”,办起事来总感觉没有以前顺利,处处存在挫折感。

4。抑郁消沉行为:老年人抑郁的心理因素很多,有的因家庭矛盾、邻里关系不和、人际关系紧张;有的老年人子女在外地工作,丧偶后孤身独处,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老年人长期受病痛折磨,感觉康复无望;或因个性内向、生活圈子狭窄,与外界隔绝,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感情交流等,而变得抑郁和意志消沉。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

5。失眠:心理紧张、焦虑不安、恐惧、担忧等负性情绪是导致睡眠障碍的最常见原因。睡眠障碍也常常是某些心理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如抑郁症病人的睡眠障碍以早醒为特点,躁狂症病人的睡眠障碍则以睡眠需要减少、睡眠时间缩短为主。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常表现为白天欲睡而夜间难以入睡,并且夜间睡眠常呈间断性。

6。否认:否认生活中出现的小失误,一些老年人对自己在生活中出现的小失误,生怕别人发现,不敢正视。一旦被别人发现,就百般推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不愿承认。一些老年人虽然接受了疾病诊断,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半信半疑,不按医嘱行事;一些老年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

7。恐惧害怕: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担心患病,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有的老人身体感觉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病情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8。疑病和恐病行为:人过中年后,对身体比以前多关心一些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分担心身心疾病,总是怀疑、恐惧自己得了某种病症,看到别人或病或死就与自己联系起来,有时也常常把自身的某些不适与有些病症联系起来,反复求医,面对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都不能消除疑病的观念,还说自己有病,弄得整天人惶惶,草木皆兵。长此以往,这种疑病的感觉,势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恐病也会使已得的疾病加重。

(二)情绪状态的种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紧张程度上的综合表现。根据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和应激。

1。心境

心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等都是心境的具体表现。心境具有弥漫、扩散的特点。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是否顺利、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优劣等都可能导致心境的产生和变化,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的回忆和联想、偶尔的遐想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会使相应的心境油然而生。

心境除了与具体情境有关以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特的、较为稳定的心境,即主导心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比较乐观,总是朝气蓬勃,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抑郁烦闷。

心境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积极而良好的心境,能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消极而不良的心境会使人产生挫折感,丧失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境,避免或克服不良情绪,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惊恐、绝望、狂喜、暴怒等都是**的具体表现。

**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自相矛盾的愿望或冲突、过度的焦虑、兴奋或抑郁等都可能导致**的产生。

**状态下,人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腺体分泌加速、血糖和血液含氧量增加甚至呼吸暂时中断等。同时,人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及身体姿态等也会发生变化。

**状态下,人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自制力减弱。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虽然**状态下,个体对行为的调节能力下降,但是,人有能力在**发生前或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控制消极的**,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

当然,并非所有的**都是消极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没有**就没有见义勇为的英雄,没有**就没有为事业开拓和进取的勇士。可见,学会调节和控制**也是我们需要上好的一门社会实践课。

3。应激

应激也称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境时产生的、身心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中,偶发事件的发生,危险情境的出现,各种社会压力的存在等都可能使人产生这种情绪状态。

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的刺激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可以来自于心理,如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工作责任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等。应激源也可能存在于环境当中,如自然灾害、社会动**、人口拥挤等。对人来说最大的应激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个体压力的最主要根源。

应激状态下积极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等,有助于个体应对环境的变化。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带来消极的心理反应,如忧虑、烦躁、愤怒、沮丧、悲观失望等,这时人的思维狭窄、自信心降低、记忆力下降,最终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个体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任务二通过对老年人不良情绪的掌握,能够帮助老年人进行不良情绪疏导

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方面的研究专家由于研究领域的关注习惯,关注点就会不一样。现在很多研究者认为,要综合考虑认知、情绪和动机之间的相互影响去了解情绪的启动因素。了解了情绪的启动因素后,可以找到梳理情绪的方法。老年人很多情绪不一定会表达出来,所以及时疏导非常关键。掌握老年人疏导情绪的方法,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