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养老院老年人心理与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养老院老人特殊心理需求;
了解养老院老人角色变化特征及常见心理问题。
能力目标:能对养老院老人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诊断;
能针对养老院老人心理需求的具体实际制定心理护理方案。
工作任务描述
2013年一场大火夺去了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合敬老院11名老人的生命。公安机关通报称,这场火灾是一起人为放火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王贵因怀疑隔壁老人偷了自己的200元钱而纵火,已被烧死在现场。专家表示,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养老院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预防极端事件发生。(《老年生活报》2013。7。29)
思考:
1。此事件能给你哪些启示?
2。如何为养老机构老人开展心理护理?
基本知识准备
一、养老院老年人的角色转型
1。主体角色变为依赖角色
主体角色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方面处于主体角色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自信能把握自己。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行动有所不便,身体状况特别差的老年人还需要别人对他的日常起居精心护理。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也有所衰退,老年人扩大认识世界范围的能力逐渐减弱。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需要借助别人来完成以前自己能胜任的任务。于是,老年人逐渐从“主体角色”过渡为“依赖角色”。
从婴儿到成人,人是在逐渐摆脱依赖过程中长大的,可是到了老年期,几十年习惯于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现在不得不时时指望别人,老年人难免有些沮丧,对自己感到失望,这种经常依赖于他人的感觉是老年人难以习惯的。
2。有配偶角色变为单身角色
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大多是在不幸失去老伴以后,为了缓解痛失老伴的悲伤,选择一个新的环境,来到养老院的。这样的老年人,进入养老院后,经历着一个从“有配偶的角色”到“单身角色”的转变。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旦痛失老伴,对老年人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这种心情是令人同情和理解的。失去老伴住进养老院后,改变了旧的环境和生活程序,其实是有利于人的内外环境相互适应的。在养老院这个新环境中,老年人更容易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可多培养老年人的兴趣和注意力,让老年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关心他人方面,使老年人在思念老伴的同时,振作精神继续开始新的生活。
3。居家生活角色变为集体生活角色
没有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离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老年人扮演的是一个“居家生活的角色”。在家里,老年人做做家务悠闲自在。进入养老院后,老年人相应地就从居家生活角色转变为长住养老院的“集体生活角色”。
养老院的日常生活与在家的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养老院是一个大集体,往往是几个老年人共同居住在一个房间,一般的生活护理都由护理人员完成。在这个新环境下,有的老年人对于新的集体生活不适应。原来在家基本凡事都能自己做主,可进入养老院后,养老院集体生活往往需要成员之间的迁就和包容,这样才能融洽相处。正是这些变化,让老年人心里感觉不舒服。
4。工作角色变为闲暇角色
工作角色,是指有一份工作,担任一个职务,承担一项社会义务;老年人在家里承担的家务,如做饭、带孩子等家务都可以算作是一种工作。单位的工作角色往往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工作上的成功又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一个把工作视为生活重心的人在卸任离退休住进养老院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失落感。
家庭的工作角色同样会给老年人带来安慰感。从事家务劳动,是间接地为社会作贡献。有些老年人视做家务为一种乐趣。可到了养老院后,一切工作都不需要做了,连最起码的家务也由护理人员代替。习惯于做家务的老年人对于这种“闲暇”会觉得不舒服。
这个阶段,老年人正在经历一个从“工作角色”向“闲暇角色”过渡的过程。如何正确引导老年人顺利度过这一过程。心理学家认为,闲暇的真正意义在于发展人性、发展人体内大量潜藏的可能性,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简而言之,闲暇可以使人能主动地、比以前更自由自在地选择对自己更有意义的活动,老年人就应该充分把握闲暇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养老院老年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养老院是个较为特殊的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着各种各样的老年人,有的是社会孤寡老人,有的是离退休老年人,有的是因为家中无人照顾而入院的老年人,有的是因为在家里感到孤独而主动要求入住的,当然其中也有的是被子女送入养老院后不再过问的。这些本来素不相识的老人们来到养老院这个集体中,变成了一家人。但这个“家”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虽然养老院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养老院生活环境良好,同时具有较完备的娱乐、医疗和护理功能,老年人在养老院可以得到周到细致的服务,可以与其他老年人聊天、娱乐,但是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后,脱离了原来的已经多年习惯的家庭氛围,离开子孙,亲情远了,原来的天伦之乐改变了,这些心理上的需要与寄托一时间得不到满足,而且也绝不是硬件物质条件所能弥补的。总体来讲,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老年人除了所共有的一些心理需要外,还有以下一些特别的心理需求和特点:
1。渴望亲情的需要
在家里的时候,老年人的动作迟钝、体弱多病等都能直接得到子女的服侍与慰藉,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而住进养老院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养老院里毕竟缺少家庭亲情。加之老人们大多年龄相仿,虽然朝夕相处,会有一些共同语言、相同的志向和兴趣爱好,但周围毕竟都是已近暮年的老人,其环境气氛与原来的相比,显然缺少活力,生活变得沉闷,而且老年人大多数时间是在这种状态下度过的。而老年人往往淡漠了其他的追求,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亲情。
2。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老年人离开独立生活且具有温情的家庭,养老院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必然会引发老年人老而无用感,并使老年人产生被社会和子女抛弃的感觉。因此,刚刚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常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别是在由于子女不太尽孝而入住的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在别人有意或无意间问及家庭情况时,为掩饰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真正的入住原因,此时这些老年人可能反而极力称赞自己子女的孝顺,而否认一些不利的事实,反复强调是自己主动入住养老院的,以维护自己极强的自尊心。
3。满足好胜心的需要
老年人常被人们称为“老小孩”,主要是因为不少老年人有“返老还童”的表现,出现了“第二个童年”,还有些老年人经常显得比较任性、好斗、好玩等。这些老年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幼稚,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在养老院这样一个拥有大量同龄群体的机构中,老年人的这种“顽童性”体现得更明显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身体锻炼中,或是在琴棋书画等方面,老年人之间总喜欢相互较劲儿竞争,以显示出自己仍然年轻、仍然充满活力和不甘落后于人的不服输特点。
4。排除苦闷与自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