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二 老年高血压与心理护理(第3页)

任务二 老年高血压与心理护理(第3页)

三、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紧张、焦虑、抑郁:焦虑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通常指烦躁、易怒、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由于高血压难以控制需长期服药,又无其他治疗方法,并且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缺乏了解,担心疾病的预后,害怕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担心疾病加重影响生命而出现紧张、焦虑。焦虑能激发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增高,患者出现焦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有资料显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31%而抑郁发生率为25。6%,也有18。9%的患者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如不进行调适和疏导,不但影响降压效果,还有可能危及自身生命。

(2)悲观、绝望、恐惧: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患病,久治不愈,被疾病折磨身心疲惫,对治疗失去信心和希望。同时又害怕自己突然发生脑出血、偏瘫等并发症,担心疾病加重有生命危险,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悲观恐惧情绪。老年高血压患者体弱者较多,活动能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个别需长期卧床,身边没有亲人陪伴,无人倾诉,感觉孤独落寞。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导致全身细小动脉**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治疗护理和预后效果。

(3)否认、怀疑:部分以往身体健康,极少患病的老年人,偶然发现血压升高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对此常持怀疑态度,否认自己患病。个别老年人对疾病缺乏认识,缺少保健意识,对老年高血压病的严重性不够重视,在与医生反复交谈后,部分患者仍半信半疑,不配合治疗,不按医嘱服药,认为服药后血压正常或症状不明显时可以不用坚持服药。

(4)依赖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记忆力、视力、听力等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特点造成老年人对任何事物依赖性强。高血压病患者需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与服用药物,部分老年患者认为自己年纪大,大脑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依赖医院及家人。长此以往,使得意志坚强、一向自立的老人也变得萎靡不振,优柔寡断,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老年人对自身疾病认识的缺乏,认为只有留在医院才安全,对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产生了依赖性,不愿医护人员离开床边或者离开视线范围。

2。心理护理措施

(1)减轻心理应激源的刺激: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的情绪紧张、孤独、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与环境不良刺激等因素有关,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均可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往沟通,消除他们的陌生感,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各种思想顾虑,掌握患者的实际心理特点,分析应激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性格内向及并发症较多,睡眠不佳、降压效果不佳的患者应格外关心,充分发挥患者家属力量,体贴和关心,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心理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与支持。指导家庭对患者给予从而稳定患者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同时告知患者悲观、绝望等情绪波动及失眠同样会影响血压的控制。

(2)正确认知:患者患有高血压后,因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往往对病情估计过于悲观,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部分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易胡思乱想,造成心理冲突,诱发压抑心理,表现为抑郁性格。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极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紧张而影响疗效。因此,对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本病的发生机制、症状、影响因素、预防措施、饮食及治疗等,使患者对老年高血压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病人了解本病发病、治疗效果及预后与人心理紧张多疑虑有密切关系。对于否认、怀疑的患者,应正确引导患者正视高血压的存在,让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病有正确的理解,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有效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自我调节: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并引导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让患者听音乐、散步、绘画、读书报、聊天;也可根据患者性格和个性特征,组织患者座谈、聊天等。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进行自我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及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承受能力,尽量避免老年高血压诱发因素的影响,学会自我调控情绪,不能急躁,不让各种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做到冷静处理事情。避免过于激动导致血压骤升,发生危险。

(4)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而患者因身体的疾患极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周围的环境有抵触,因此通过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使其掌握沟通的方法和从根本上使患者由被动沟通变为积极交流,从而促进疾病的转归。随着患病时间长、病情久治不愈的老年病人也易出现悲观、绝望、恐惧、依赖无力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多关心患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支持。

(5)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指出患者的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对高血压的消极影响。采用鼓励、理解、支持等措施,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主要包括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放松疗法、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也可通过多欣赏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适当练习太极、气功等,在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释放减压以保持血压稳定。睡前喝牛奶及热水泡脚,足部按摩,听舒缓的音乐等均为增进睡眠、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四、健康指导

1。避免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高盐、高脂肪摄入过多、酗酒、缺乏运动)、生物学因素(遗传、体重、性格)、社会环境因素(居住拥挤、生活状况、长期紧张、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影响。

2。积极参与健康知识讲座,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家属理解疾病的概念、影响因素、危害,帮助老年患者寻找病因,采取积极措施,恢复身体机能,预防并发症,了解不良生活方式及心理社会因素对血压控制的影响。

3。合理饮食休息,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按时就餐。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劳逸结合。运动应以步行和慢跑为宜。另外,太极拳、气功、骑自行车等放松运动可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康复。

4。坚持每天测量血压,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做好记录。避免出现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医嘱服药的三大用药误区。

小知识

家庭血压监测方法

1。家庭血压监测适用于:一般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监测;白大衣高血压识别;难治性高血压的鉴别;评价长时血压变异;辅助降压疗效评价;预测心血管风险及预后等。

2。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

3。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时需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可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

4。血压测量步骤:①被测者取坐位,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后开始测量;②测量时**上臂,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③将袖带紧贴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在肘弯上2。5cm;④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

5。测量方案: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1天测量血压。

6。最好能够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

应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对于精神高度焦虑的病人,不建议自测血压。

拓展训练

王校长,男,68岁,于5年前诊断为高血压病,一直认为血压高不是大问题,再加上害怕药物副作用,而没有规律服药。近日常感头痛、头晕,特别是在无意间得知过去的老同事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去世后,非常害怕。立即要求住院治疗。每天多次要求测量血压,精神非常紧张,血压稍有波动,就感觉不舒服,马上要求医生来处理。最后还认为这里的医生水平不够,而要求转院治疗。如此反复,总还是认为自己的血压不理想,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情绪低落,失眠,血压不稳定,产生恶性循环。

思考:

1。王校长有哪些心理问题?

2。如何对王校长进行心理护理,帮助他正确认识疾病?

推荐阅读

1。高云鹏。老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陈露晓。老年人心理问题诊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杨凤池,崔光成。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4。中国心理健康网,http:。

5。中国老年网,http:。。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