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七 老年人暴力行为与心理护理(第1页)

任务七 老年人暴力行为与心理护理(第1页)

任务七老年人暴力行为与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老年人暴力行为的特点;

了解老年人暴力行为的心理护理技巧。

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暴力行为作出正确诊断;

能为老年人暴力行为提出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方案。

工作任务描述

公交车上没让座女孩遭老汉揪头发暴打

2013年3月13日,郑州一网友上传了一段时长33秒的视频,并很快在网络上传开。在视频中,公交车上,一名头戴黑色帽子、约60岁的男子拽住一名年轻女孩,将其拖至下客门口,并挥拳打在女孩身上,此时下客门打开,老人试图拽住女孩将其拖下车,几名乘客上前将二人分开,老人随后跳下车离开,车门关闭,女孩试图追下车被其他乘客拦住。女孩站在下客门带着哭腔指着已经下车的老人说:“你太过分了,你站在旁边,我根本就没看到你,说一句不就妥了,你还这样!”车上不少乘客批评老人的行为:“咦,这老头咋这样?太过分了!”[1]

思考:

1。老年人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前有什么征兆?

2。如何给这样的老人进行心理护理?

基本知识准备

一、暴力行为的定义

暴力行为是以人身、财产为侵害目标,采取暴力手段,对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健康与自由的一种行为。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老年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老年人的暴力行为大多与精神问题和应激事件相关。

二、暴力行为的分级

暴力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按文献分级标准分为四级。Ⅰ级(较轻):突然殴打他人,冲动后又自动离去;Ⅱ级(较重):不论徒手或持械伤人、需人解围;Ⅲ级(重度):发生殴打后情绪激动,有持续加剧趋势或已伤及对方身体;IV级(严重):撕咬、踩踏、挖眼、持器械以致造成严重损伤甚至致残。

三、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一)精神疾病

在老年人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二)心理因素

老年人人格因素中具有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挫折感;缺乏自信自尊、人际交往差;老年人由于受到自认为的不公平待遇、遇到难以承受的挫折时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

(三)生理因素

老年人中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四)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老年人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等也可引发暴力行为、老年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心理护理评估

1。行为评估:早期兴奋行为,如不能静坐、来回走动、击打物体、握拳、下颌或面部肌肉紧张;一些具有暗示性的语言,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人与事进行威胁,或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较大并具有强迫性等,护理人员要警惕病人兴奋激动的表现,加强防范,尽可能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2。情感评估:随着暴力倾向的增加,病人情感的兴奋也逐步升级。如不愉快、激动、愤怒等,一旦失去控制将产生不良后果。

3。意识状态评估:意识状态的改变也提示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如思维混乱、精神状况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损害、无力改变自己等。

二、心理护理诊断

1。行为诊断:拽住一名年轻女孩,将其拖至下客门口,并挥拳打在女孩身上

2。情感诊断:情绪激动、行为暴躁

3。意识状态诊断:不顾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精神严重失态

三、心理护理计划制订

老年人有暴力行为的危险(针对他人)与幻觉、妄想、焦虑、器质性损伤等因素有关。需要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制定护理目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