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ppt课件 > 任务一 老年人死亡心理与死亡教育(第2页)

任务一 老年人死亡心理与死亡教育(第2页)

第二,直面死亡,反而更珍惜生命。死亡教育在提高老人对死亡的理性认知和心理接纳以后,能够唤起他们对有限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充分享受生命给自己的馈赠,发展适宜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价值。在死亡将近时,能不留遗憾地和现世生活告别。

第三,安慰死者亲属,顺利度过丧失期。死亡并不是单个人的事,死者已逝,生者却需要面对失去至亲的痛苦和悲伤。死亡教育帮助死者家属认识到,死亡虽是失去,却也是新生。那些和死者共有的过往并没有因为其离去而灰飞烟灭,而是以更加纯粹的方式留在我们的记忆和血脉中,带着珍惜生命的态度投入到现有生活中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

3。死亡教育的基本内容

死亡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生与死的关系、了解死亡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性。死亡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向死亡的必然性臣服。衰老和死亡是生命发展顺应自然法则的必然结果,死亡作为一个人们无法认知和体验的对象,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向人生必死结局的臣服能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平静,进而有能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一个积极有意义的晚年。

第二,认识死亡的本质。死亡意味着身体机能的永久性失灵,思维和自我意识的终极休止,更意味着与世俗生活的永别。死亡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的变化,因而对死亡的妥当处理也必然包含上述三个层面。减轻生理的痛苦,平静恐慌的情绪,妥善处理世俗的事务才能帮助个体从容面对死亡。

第三,摒弃错误的死亡观。怕死是每一个老人在面对死亡的常见心理反应,然而不怕死却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死观。原因在于它阻碍了老人们去接受和深思有关死亡的问题,在“不怕死”观念的主导下,有关死亡的问题被搁置到老人们不愿接触的意识深处。同时它也致使许多老人无法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得不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及抚慰。此外,它不能鼓励老人更加珍惜生命的最后时光,特别是不能为死亡的到来预先做好精神、心理与物质方面的准备,让自己走得更加放心。

第四,生死渗透,永生之道。生与死的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生死渗透”,即生与死是相互包含,彼此蕴藉的。死并非只出现在人生的终点,而是蕴含在生的每一个瞬间。同时,过去的死亡为未来的新生腾出空间。一种健康的生死观可以是“死是人之生活的终止,但是生命可以永存”。人的生理生命虽然终止,但是其血缘生命和人文生命依然可以通过子孙后代来传承,进而达到超越死亡的境界。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评估和诊断

通过与姜大妈及其家人的会谈,掌握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建立信任关系。姜大妈的各项情况整理如下:

生理:患乙肝两年,看病吃药无好转。

心理:怀疑、焦虑、恐惧、烦躁不安、怨天尤人、讨价还价。

社会:初中学历,退休,儿子未婚。

在本案例中,姜大妈在患病之后出现怀疑焦虑、烦躁不安,求神拜佛的现象表明她在面对自己的疾病时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死亡焦虑。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她对于病情恶化的怀疑却不以科学的方法加以求证,转而求神拜佛。同时儿子的婚姻大事没有解决、退休之后的心理失落感也加剧了她对死亡的恐惧感。

二、心理护理计划制订和实施

结合姜大妈的各项情况,在与老人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护理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护理的核心是开展死亡教育。

第一步:家属陪同就医,确定真实病情。

姜大妈的死亡焦虑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她对病情恶化的猜疑。安排其亲属陪同就医,确定疾病的真实发展状况,对于缓解她的焦虑情绪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一个确定无疑的坏结果给病人带来的心理负担通常要小于一个未知的结果。另外,姜大妈求神拜佛,和死亡讨价还价的倾向表明她内心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因此引导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合理用药也有利于保持其心态的稳定。

第二步:进行死亡教育,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1)评估患者的疾病、生理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以往生活阅历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前提。临床发现,长时间经受疾病折磨,病程较长的患者较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的患者更容易面对死亡话题。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在关于死亡话题上也更容易沟通。姜大妈已患病两年,对死亡多多少少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外,她有初中学历,因此比较适合做死亡教育。但在沟通过程中,仍要注意较少谈论过于高深的死亡知识,尽量以平实简明的语言回答她对死亡的疑虑。在这个部分的评估中,也需要确认病人对死亡的谈论意愿,不能强迫病人面对和回答有关死亡的议题,整个过程应循序渐进。

(2)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对患者不同的死亡观念及言行不妄加评判。个体对死亡的态度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需尊重其个人信仰,不应取消或刻意纠正他们的说法。如果能在其现有的观念或宗教信仰上,展开死亡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姜大妈祈求上帝宽限时日,表明其在信仰上是偏向基督教的。在进行沟通时,有意识地结合基督教中合理的死亡观念,帮助她建立一个合理的死亡观。

(3)鼓励病人回忆人生中的成功经验,增强人生的圆满感。善于发现老人生命历中的闪光点,称赞老人的善心善为,点明老人已尝尽人生诸般滋味,可以心安理得地迎接死亡。如果老人是一位事业有成者,鼓励老人陈述创业的辉煌,赞扬老人的贡献;如果老人朋友众多,鼓励老人陈述友情的故事,赞扬老人的交际;如果老人子孝女贤,儿孙满堂,鼓励老人介绍家人的好,称赞老人的福气;如果老人的老伴儿好,鼓励老人回忆恩爱故事,小结人生风雨;如果老人一生坎坷,辛酸命苦,则同情老人,体贴温馨老人。

(4)重视亲情的力量,将家属纳入死亡教育的对象中来。家属某些错误的对待方式会导致患者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感受。在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及时评估家属关于死亡的想法,指导他们正确面对死亡并克服自身的恐惧,才能有效支持患者。家人温情的关怀是淡化老人死亡恐惧的良药。

通过讲解死亡的不可抗性、生与死的关系帮助姜大妈更加从容的接受病情,放下对生的执著,明白死亡终结的仅仅是个体的生理生命,而其血缘生命和精神生命会通过子孙的延续而继续留存。同时鼓励她放下对晚辈的担忧,儿孙自有儿孙福。

第三步:脱敏治疗,缓解焦虑情绪。

如果有必要,可以利用脱敏疗法进一步帮助老人减缓焦虑情绪。在老人放松的情况下,让其闭眼想象一位病危患者的抢救过程。“……一位男医生站在凳子上,双手交叠按在老人胸口,一下、一下、又一下使劲为老人做人工呼吸。这位医生累了,第二个医生立即接着做……护士推着运尸车,你勇敢地跟在后面,来到太平间,往里一看……”随着情境的推进,老人感到的压力和抗拒会不断增大,鼓励老人面对,直到感觉平静和放松。

第四步:扩大社交,培养爱好,丰富晚年生活。

姜大妈已经退休,随着交往圈子的缩小和疾病的困扰,生活内容也将随之减少,精神上不免感到空虚和乏味。鼓励她积极结交新朋友,尤其是与自己有同类问题的朋友,团体内部的经验分享和互相支持将增加她面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资源。此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区活动,不仅能充实生活,也有利于改变对疾病过度关注的心理倾向。

拓展训练

孙伯75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年病情逐渐加重,剧烈的疼痛令他非常痛苦,几次想自杀都被及时发现。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现在的样子是为家里找事,拖了孩子和老伴儿的后腿;另一方面,以前的他大小也算一个干部,说话办事都是很有权威的,现在这些个人价值似乎都已不在了。看着病**的自己每每成为家庭的累赘,使他不能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所以医护人员和家属每天都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情,解除他的恐惧心理。但是,老人仍然不能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还在钻牛角尖。

思考:

1。孙伯遇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2。如何对孙伯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帮助他乐观面对生活?

推荐阅读

1。高云鹏。老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陈露晓。老年人心理问题诊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卞国凤。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网,http:hyzqalfxxielaobanlv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