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ppt课件 > 任务二 老年高血压与心理护理(第1页)

任务二 老年高血压与心理护理(第1页)

任务二老年高血压与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老年高血压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

能力目标:能对老年高血压病做出正确诊断;

能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病历分析

刘大爷,62岁,干部,身高175cm,体重172斤。平日里喜欢吃腌制食品,整日大鱼大肉,吸烟史35年,每顿饭都要喝酒,脾气暴躁,易激惹。于1年多以前发现劳累或生气后常有头晕、头痛,头晕非旋转性,不伴恶心和呕吐,休息后则完全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未到医院看过。半年前社区体检时测血压l4090mmHg,嘱注意休息,未服药。今日不适症状加重,伴有恶心,来院治疗,测血压190110mmHg,诊断为高血压,住院治疗。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肾、脑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父亲死于高血压脑出血。

思考:

1。分析一下刘大爷患高血压病的原因?

2。应该对刘大爷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基本知识准备

一、老年高血压定义

是指年龄大于60岁,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高血压按其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程进展快慢,大致可分为缓进型(缓慢型)高血压和急进型(恶性)高血压。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占原发性高血压95%~99%)属于缓进型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其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十多年至数十年。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约半数患者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增高,少数患者则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不少病人一旦知道患有高血压后,反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神经症样症状,诸如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激动等。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暂时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仍有明显的差异。高血压病后期的临床表现常与心、脑、肾功能不全或器官并发症有关。

2。并发症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视网膜等打靶器官损害。

(1)心

高血压病的心脏损害症状主要与血压持续升高有关,后者可加重左心室后负荷,导致心肌肥厚,继之引起心腔扩大和反复心衰发作。此外,高血压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子,常合并冠心病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高血压早期左室多无肥厚,且收缩功能正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左室向心性肥厚,此时其收缩功能仍多属正常。随着高血压性心脏病变和病情加重,可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诸如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若血压和病情未能及时控制,可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肺底出现水泡音等急性左心衰和肺水肿的征象,心衰反复发作,左室可产生离心性肥厚,心腔扩大,此时,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损害,甚至可发生全心衰竭。高血压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使心肌氧耗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

高血压性心脏病变心脏检查可表现为心尖冲动增强,呈抬举性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16~26级),若并发左室扩大或**肌缺血和功能不全,则可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此时收缩期杂音可增强至36~46级。当心功能不全时心尖部常有第3心音奔马律或出现病理性第4心音,主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并主动脉硬化时可呈金属音,因主动脉扩张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甚至由于主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此外,高血压性心脏病变也可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如频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2)脑

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产生头痛、眩晕、头胀、眼花等症状,当血压突然显著升高时可产生高血压脑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力减退、抽搐、昏迷等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以致死。高血压脑部最主要并发症是脑出血和脑梗死。高血压引起脑梗死多见于60岁以上伴有脑动脉硬化的老人,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生,但也有例外,笔者曾见到不少患者白天发病,甚至在情绪激动时发生脑梗死。部分病人脑梗死发生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轻瘫和感觉障碍。一般而言,脑梗死发病比脑出血相对缓慢,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程度较轻,但病情较重和发展较快的病人有时单凭临床表现很难与脑出血鉴别,此时应作脑CT检查才能鉴别。

持续性高血压可使脑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形成,常因血压波动、情绪激动、用力等情况下突然破裂出血,部分病例可在无先兆的情况下破裂出血。临**以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和小脑的齿状动脉等动脉出血最常见,脑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常表现为突然晕倒、呕吐和出现意识障碍,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口角歪斜、中枢性发热、瞳孔大小不等,若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象。目前脑出血诊断无困难,CT检查多能确诊。

血压季度性升高可导致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逆转。

(3)肾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主要与肾小动脉硬化有关,此外,与肾脏自身调节紊乱也有关。早期无泌尿系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夜尿增多伴尿电解质排泄增加,表明肾脏浓缩功能已开始减退,继之可出现尿液检查异常,如出现蛋白尿、管型、红细胞,肾功能明显减退时尿相对密度(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由于肾小管受损使尿内β2微球蛋白增多。

高血压有严重肾损害时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由于氮质潴留和尿毒症,患者常有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嗜睡、谵忘、昏迷、抽搐、口臭尿味、严重消化道出血等。但高血压病人死于尿毒症者在我国仅占高血压死亡病例的1。5%~5%,且多见于急进型高血压。

(4)血管

除心、脑、肾、血管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常可致命。

(5)视网膜

高血压使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中央凹反射变窄,动脉管径狭窄;如血压长时间增高,视网膜动脉出现硬化改变,动脉发生银线反应,动静脉出现交叉;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网膜可出现出血、渗出、水肿,严重时出现视神经盘水肿。时间长久,这些渗出物质就沉积于视网膜上,眼底出现放射状蜡样小黄点,此时可引起病人的视觉障碍,如视物不清,视物变形或变小等。

3。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

(1)40岁血压有上升的趋势,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变。流行病学表明SBP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49%,DBP每增加5mmHg则增加45%。我国冠心病研究,SBP120~139mm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SBP140~159mmHg增高1。3倍。

(2)50岁以上SBP继续上升,而DBP不变或下降,结果脉压增宽、说明动脉僵硬弹性差。SBP高增加左室负担,左室肥厚,心肌耗氧增加;DBP低冠状动脉低,加重心肌缺血,尤其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

(3)研究发现SBP升高比DBP升高对靶器官所造成的损害更大。SBP高DBP低脉压大比SBP高或SBP高DBP亦高对靶器官的损害都大,更易造成心、脑血管事件。

三、影响因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