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文化建设是幼儿园良性公共关系建立的基石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形之中影响着环境中每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气质。所以,优质的幼儿园文化,能够起到优化幼儿园公共关系的作用,也是幼儿园公共关系良性建设的基础工程、奠基之旅。那么,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幼儿园公共关系的发展呢?下面,我将结合劲松第一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经验,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感想。
劲松第一幼儿园在文化建设中,本着“师幼联动、师师联动、家园联动”的工作策略,围绕“幼儿习惯养成、教师队伍建设、品牌活动建设”三方面内容,以目标、工作体系的合理构建和有效落实为重点,将园所文化真正落实到师幼成长上,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一、建设幼儿习惯养成文化,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幼儿园在文化建设工作的导引下,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对幼儿园办园目标及思想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与梳理:“让每一朵太阳花在这里幸福绽放”作为幼儿园最终的办园理念,得到教师、家长、专家的一致认可,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何真正实现幼儿园办园理念,让每一个幼儿健康、快乐、自信地发展?习惯是成就儿童发展的保证。在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交往习惯、学习习惯过程中,我们通过建构目标体系、培养策略和评价方法,通过环境创设、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家园共育等途径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建构目标体系,实施习惯培养
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及幼儿园教育纲要目标,劲松第一幼儿园制订出“礼、美、慧、健”培养目标,分解出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行为目标,并针对幼儿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制订了大、中、小班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形成幼儿行为习惯目标体系。例如,幼儿园纲要中健康领域中第二条“生活、卫生习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个目标,制订了我园培养目标中的“健”中的细化目标,包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饭前便后认真洗手;乐于参加体育和锻炼活动;知道基本的安全和自我保护常识;喜欢喝白开水;乐观、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根据该目标,细化为大、中、小班各年龄段目标,以便通过多元策略与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
(二)借助环境理论,实现环境培养
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十分注重环境的创设,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成为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将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内容通过图片解说、照片展示、墙面游戏等互动方式有效地使幼儿实现习惯内化。例如,中、大班的“我会照顾自己”墙面互动栏目,主要体现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是:幼儿在大便后,需要将自己的便状(干、稀、正常)记录在栏目中,当幼儿发现大便干时,就在“多吃水果”和“多喝水”格中画对勾,提醒幼儿要注意关注自己的健康了。小栏目大作用,有效地改变了由过去家长向教师提出,“老师,您给我的孩子多吃点水果,多喝点水吧”的要求,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我要多吃水果和多喝水”的良好习惯养成。类似这样的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如“书包自己拿”“怎样喝水才对”“问好的方法”等,确实发挥着环境育人的作用。我们采取的师幼联动、师师联动、家园联动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角色游戏,强化习惯养成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也是幼儿学习的驱动力。劲松第一幼儿园将习惯养成融入一日游戏中,有效调动幼儿自主养成良好习惯。例如,中班游戏《变魔术》,就是每当幼儿从户外回班前玩的游戏,教师:“我们玩个魔术游戏,你们做魔术师,看谁经过盥洗室后,把小手变得特别得干净?”有情境、有角色、有游戏性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真洗手的兴趣,只见他们都悄悄地、神秘地、认真地洗着自己的小手。不一会儿,举着自己的小手,快乐地、自信地、嬉戏地对教师说,“老师,你看我的手变得干净吗?”老师说,“啊!你这个魔术师真棒,小手是怎么变得又香又干净的?”游戏有效地调动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此之外,借助童谣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也是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园先后与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创编童谣百余首。上下楼童谣、排队歌、洗手歌、午睡诗歌等,朗朗上口,孩子们非常喜爱,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四)开展家园共育,延续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不是一时的,需要家园持久共同培养。幼儿园充分借助家长资源开展了系列活动。首先,开展了家庭中幼儿习惯表现的调查,目的一是了解幼儿园所开展的习惯培养策略的实效,二是了解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及困惑。其次,通过家长自主申报的形式,请小班家长王妈妈就家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做经验分享。最后,开展了家长与幼儿共同评选好习惯之星的活动,同时,请家长参与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评价工作。
(五)建构评价体系,反思习惯培养经验
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针对良好习惯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园将良好习惯养成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目标落实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培养“礼、美、慧、健”和谐发展的幼儿。
(六)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幼儿、教师良好习惯形成
1。抓住幼儿习惯养成与教师习惯有关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同样的良好习惯。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培养教师的良好习惯。首先,通过自主学习《习惯的力量》及集体专题分享,感受习惯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而将教师认为的“习惯是用来培养幼儿”的,转变为“习惯是师幼共同”的,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最先要内化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因此,我国形成了与幼儿相匹配的教师行为习惯指标体系;开展了教师习惯之星评比,梳理了不同层次教师应具有的几个基本习惯和关键习惯。
2。抓住“21天习惯养成”理论有助于幼儿、教师习惯养成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一种信念。
劲松第一幼儿园就是借助这个“21天习惯养成法”理论,师幼间共同借助21天策略培养师幼良好习惯养成策略。
首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通过每月实施的“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评价”标准,来检测自己、约束自己和内化行为。通过“今天你这样做了吗?”每天记录的手段,督促不同层次教师自觉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们运用21天习惯法,通过游戏、主题课程、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等环节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通过每天一个习惯之星的故事,讲述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事迹,赏识他人的同时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最后,有效地实现教师良好习惯养成及指导幼儿习惯养成的目标。
3。抓住“三多”策略,牢固幼儿习惯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需要三多:多策略、多途径、多提示。多策略,我们通过幼儿园、家庭中,师幼间等策略进行培养。多途径,是通过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区域游戏、主题活动、班级园区环境等途径进行培养。多提示,是通过家园间定期的手册交换,班级互动平台,班级环境互动实现提示作用,使幼儿习惯养成更加牢固。
二、打造教师成长发展文化,增强教师成就感
成长是一个人的基本诉求。只有在成长中,一个人才能够不断地增强对于生活和职业的信心,个人的效能感、自尊感和成就感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幸福才会到来。
(一)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三年前劲松第一幼儿园,具有市、区学科骨干、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教师11个,园级骨干称号的教师15个。目前,由于支持朝阳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岗区优秀青年教师以上称号的只剩5名,只有1名带班,4名为教学管理。两年内幼儿园接纳新教师22名,30岁以下的教师56名,这是幼儿园发展来教师队伍最年轻的时期。
(二)制定教师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