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孔明锁地件精加工
一、孔明锁地件制作
地件是加工其他5件(西、北、东、南、天)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乎后续零件的加工。加工地件前,首先要读懂地件零件图,制定出合理的加工工艺,然后选用圆钢手工加工出15mm×15mm×100mm的长方体。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清理、检验毛坯→按图划出长方体轮廓尺寸线→依次粗、精锉长方体各面→检查是否达到精度要求→合格→刮削长方体(或研磨长方体)。
1。地件加工工艺图例认知
地件加工工艺图例见图6-24。
图6-24地件加工工艺图例
2。地件加工工艺
(1)备料
材料为45钢,检查毛坯。规格如图6-25,清理毛坯上的油污、毛刺等。用游标卡尺检查毛坯外形尺寸,确定加工余量。用直角尺检查两端面与毛坯表面的垂直情况。
特别提示:毛坯的垂直度、平面度不符合要求时,一定要修好,否则会影响划线精度和测量的准确性。
图6-25备料
(2)划线
将工件放在V型铁上,按尺寸要求,画出棒料对称中心线和15mm×15mm的加工线,并用游标卡尺检验划线精度。
特别提示:用V型架支撑圆柱形件划垂直线时,一定要用90°角尺找准正确的垂直再划线。划对称部分的点或线,要从对称中心出发上下划出,以提高划点或线的准确性。
(3)加工15mm×15mm×100mm的长方体
①将工件装夹在台虎钳上,锉削棒料两端面,以外圆毛坯面为粗基准,测量端面垂直并加工100mm尺寸,保留0。2~0。3mm的细削余量。
②按划线用锯去除棒料一边,留粗锉削量。粗、细、精锉该表面(A),用游标卡尺保证20mm精度,如图6-26(a)所示。
③以A表面为基准加工两端面,去除细锉余量,用千分尺保证100±0。05mm的尺寸精度,用直角尺保证其基准A的垂直度。
④以A表面为基准加工对面(B)。按划线锯去余量,留粗锉削量,粗、精、细锉该表面(B),用千分尺保证15±0。05mm的尺寸精度及平行度,如图6-26(b)所示。
⑤以A表面为基准加工邻面(C)。按划线锯去余量,粗、细、精锉该表面(C),用游标卡尺保证20mm精度,用直角尺保证与基准A的垂直度,如图6-24(c)所示。
⑥以A表面为基准加工邻面(D),按划线锯去余量,粗、细、精锉该表面(D),用千分尺保证15±0。05mm精度及与C面的平行度,直角尺保证与基准A的垂直度,如图6-24(d)所示。
图6-26地件加工步骤图
特别提示:精加工锉削时的测量,一定要准确无误,每次测量,工件和量具要洁净;用透光法检查时,一定要使眼正对工件和光源检查。
3。地件质量检测
孔明锁地件制作质量记录见表6-6。
表6-6孔明锁地件制作质量记录表
二、孔明锁地件刮削
1。选用刮刀、显示剂和校准工具
孔明锁地件刮削表面为较窄平面,材料为45钢,选用平面刮刀,显示剂选择红丹粉和机油调制,校准工具选择大于该工件尺寸的1级标准平板。
2。刮削步骤
工件加工面较大,但形状简单,易于装夹固定,所以以挺刮法为主,在精刮工序中,亦可辅以手刮。工件两加工面可互为基准,所以选择尺寸形位误差较小一平面先进行基准面刮削。基准面刮削质量一般采用显点来检验,如图6-27所示。刮削按粗、细、精和刮花4个阶段进行,直至符合平面度、表面粗糙度和接触点要求。
图6-27刮削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1)粗刮
粗刮可采用连续推铲的方法。刀迹要连成一片。粗刮能很快地去除刀痕、锈斑或过多的余量。当粗刮到每25mm×25mm的方框内有2~3个研点时,可转入细刮。
(2)细刮
细刮时,用细刮刀,短刮法,在刮削面上刮去稀疏的大块研点(俗称破点)。细刮刀痕宽而短,刀迹长度均为刀刃宽度,随研点的增多,刀迹逐步缩短。如图6-28所示,每刮一遍时,须按同一方向刮削(一般与平面的边成一定角度);刮第二遍时,要交叉刮削,以消除原方向刀痕。在整个刮削面上每25mm×25mm方框内的研点达到12~16点时,细刮结束。
图6-28刮削过程中的刮削方向
(3)精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