锪孔时,进给量为钻孔的2~3倍,切削速度为钻孔的13~12(精锪,可用惯性锪孔);尽量选用较短的钻头来改磨锪钻,并注意修磨前面,减小前角,以防扎刀、振动;锪钢件时,因切削热量大,应在导柱和切削表面加切削液。
三、铰孔知识
用铰刀从工件孔壁上切除微量金属层,以提高其尺寸精度和降低表面粗糙度的方法,称为铰孔。由于铰刀的刀齿数量多,切削余量小,切削阻力小,导向性好,故加工精度高,一般可达IT9~7级,表面粗糙度可达Ra1。6μm。
1。铰刀的结构
铰刀由柄部、颈部和工作部分组成。(见图5-21)
图5-21铰刀的结构
柄部的作用是用来夹持和传递扭矩,柄部有锥柄、直柄和方榫形三种。
工作部分由引导、切削、校准和倒锥部分组成。引导部分可引导铰刀头部进入孔内,其导向角一般为45°。切削部分担负切去铰孔余量的任务。校准部分有棱边,起定向、修光孔壁、保证铰刀直径和便于测量等作用。倒锥部分是为了减小铰刀和孔壁的摩擦。铰刀齿数一般为4~8齿,为测量直径方便,多采用偶数齿。
2。铰刀的种类
按使用方式可分为:手用铰刀和机用铰刀。机用铰刀也有直柄和锥柄两种。按铰刀结构可分为:整体式铰刀、套式铰刀和可调节式铰刀。按铰刀外形可分为:直槽铰刀、锥铰刀和螺旋槽铰刀。按铰刀切削部分材料可分为:高速钢铰刀和硬质合金铰刀。各种常用铰刀的特点,见表5-4。
表5-4铰刀的结构及特点
3。铰削用量
图5-22铰削用量
铰削用量包括铰削余量(2αP)、切削速度(vc)和进给量(f)。(见图5-22)
(1)铰削余量(2αP)
铰削余量是指上道工序(钻孔或扩孔)完成后留下的直径方向的加工余量。铰削余量不宜过大,因为铰削余量过大,会使刀齿切削负荷增大,变形增大,切削热增加,被加工表面呈现撕裂状态,致使尺寸精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值增大,同时加剧铰刀磨损。
铰削余量也不宜太小,否则,上道工序的残留变形难以纠正,原有刀痕不能去除,铰削质量达不到要求。
选择铰削余量时,应考虑孔径大小、材料软硬、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及铰刀类型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用普通标准高速钢铰刀铰孔时,铰削余量可参考表5-5。
表5-5铰削余量
此外,铰削余量的确定,与上道工序的加工质量有直接关系。对铰削前预加工孔出现的弯曲、锥度、椭圆和不光洁等缺陷,应有一定限制。铰削精度较高的孔,必须经过扩孔或粗铰,才能保证最后的铰孔质量。所以确定铰削余量时,还要考虑铰孔的工艺过程。
(2)切削速度(vc)
为了得到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必须避免产生刀瘤,减少切削热及变形,因而应采取较小的切削速度。用高速钢铰刀铰钢件时,v;铰铸铁件时,v;铰铜件时,vc=8~12mmin。
(3)进给量(f)
进给量要适当,过大铰刀易磨损,也影响加工质量;过小则很难切下金属材料,对材料形成挤压,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和表面硬化,最后形成刀刃撕去大片切屑,使表面粗糙度增大,并加快铰刀磨损。
机铰钢件及铸铁件时,f=0。5~1mmr;机铰铜和铝件时,f=1~1。2mmr。
4。铰孔时的冷却润滑
铰削的切屑细碎且易黏附在刀刃上,甚至挤在孔壁与铰刀之间,而刮伤表面,扩大孔径。铰削时必须用适当的切削液冲掉切屑,减少摩擦,并降低工件和铰刀温度,防止产生刀瘤。切削液选用时参考表5-6。
表5-6铰孔时切削液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