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叙事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
一、叙事性幼儿文学作品范畴
幼儿阶段所欣赏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是童话和生活故事。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最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7]儿童故事的读者对象为学龄前儿童,描写一人一事,简单明了,属于儿童小说的雏形。[8]童话和故事相对于诗歌、图画书而言,情节更加曲折生动,篇幅也都较长。
二、叙事性幼儿文学作品特点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叙事性文学重要的三要素。叙事性文学主要是以叙述和事件为主,使读者能够从叙述中受到感染。以下就从叙述性文学的三个重要特点出发,进行阐述。
(一)人物独特个性
在童话或故事中,作者都会为作品量身打造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安徒生的名作《海的女儿》为例。[9]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一条漂亮的小美人鱼,她有着人脸鱼身,这一点就突出了她在外形上与众不同的特性。而恰恰这条与众不同的鱼儿却喜欢上了陆地上的王子,为了接近王子,她不惜以牺牲自己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灵巧的鱼尾为代价换取两条普普通通的腿。这在众多海族生灵中,无疑又是一个大胆而富于挑战者的个性形象。最令人动容的是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小美人鱼甘心沉入大海化作泡沫的举动。这个举动,将小美人鱼至真至善的形象推到了极致。再看格林《渔夫和他的妻子》[10]这篇童话,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老实巴交却唯妻命是从的渔夫形象和贪婪无止境的妻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准确而又细致的言语、行动和心理描写,将渔夫妻子这个人物形象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情节变化起伏
叙述性作品区别于抒情性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叙述性功能。在叙述中,变化起伏的情节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读过《女巫》[11]的儿童,心里总在期许着下一个情节的出现,就像正在猜测一个又一个谜语,期待着最终的谜底一样。当看到小主人公从遇到女巫到见到真正的女巫再到被女巫变成小老鼠,直至最后和姥姥一起发挥聪明才智打败女巫,可以说曲折起伏的情节一次又一次地将读者的心提起,将儿童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到顶点。同样,在图画故事书《小薇哭了,你看见了吗》[12]这部作品中,作者围绕一个“哭”,通过同学们的各种猜测,将情节一点一点地推向**,最后借助大牛的“推波助澜”,才让小薇亲自开口,将谜底揭露。在一次次“猜”的过程中,幼儿既有好奇心又有求知欲,这与作者巧妙的构思是密不可分的。
(三)环境衬托渲染
如果说人物和情节是叙事性作品的魂,那么环境就是作品魂魄的培养皿。任何一部叙事性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背景环境的衬托和渲染。以经典幼儿小故事《拔萝卜》[13]为例:
老公公种了个萝卜,他对萝卜说:“长吧,长吧,萝卜啊,长得甜呐!长吧,长吧,萝卜啊,长得大啊!”萝卜越长越大,大得不得了。
老公公就去拔萝卜。他拉住萝卜的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老公公喊:“老婆婆,老婆婆,快来帮忙拔萝卜!”“唉!来了,来了。”
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住萝卜叶子,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老婆婆喊:“小姑娘,小姑娘,快来帮忙拔萝卜!”“唉!来了,来了。”
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姑娘喊:“小狗儿,小狗儿,快来帮忙拔萝卜!”“汪汪汪!来了,来了。”
小狗儿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狗儿喊:“小花猫,小花猫,快来帮忙拔萝卜!”“喵喵喵!来了,来了。”
小花猫拉着小狗儿,小狗儿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花猫喊:“小耗子,小耗子,快来帮忙拔萝卜!”“吱吱吱!来了,来了。”
小耗子拉着小花猫,小花猫拉着小狗儿,小狗儿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大萝卜有点动了,再用力地拔呀拔,大萝卜拔出来啦!他们高高兴兴地把大萝卜抬回家去了。
多么热闹而又安静的一个场景!一个大萝卜,居然需要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儿、小花猫和小耗子这么多力量才拔出来。一边读,幼儿仿佛一边看到了大家彼此呼唤、互相鼓劲的一幕幕,热闹而有序。与此同时,另一幅场景又在幼儿的脑海里浮现:大家屏住呼吸,暗暗使劲,一时间周围安静异常。大家就像纤夫一样,一边紧紧地依次拉着拔萝卜,一边默默地在心中祈祷:大萝卜,赶快出来吧!这就是作品创设的环境,一个热闹紧张又干劲十足的场面。这种环境,在图画故事书《我的兔子朋友》[14]中,也可见一斑。
三、叙事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
(一)教师讲故事
鉴于幼儿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尚不能独立阅读的特点,教师讲述故事是幼儿欣赏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阶段听成人(教师或家长)讲故事,是他们重要的精神生活,很多故事可以百听不厌。幼儿对听故事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兴趣,成人对给幼儿讲故事又为什么总是津津乐道,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幼稚园里为什么要讲故事”时,对此进行了如下的分析:“①使幼儿愉快。讲故事可引起儿童愉快,引起读书的兴趣。②学习语言。故事里各种人物很多,说各种各样的语言,在当时儿童只觉得听了有兴趣,哪知道无意之中,就学习了许多语言。③涵养性情。故事里形形色色人物很多,喜怒哀乐的表情又很多,儿童听了以后无形中得到许多陶冶。④增进知识。无论自然界、社会、家庭生活等各种知识,都是故事的好材料。⑤引起儿童想象。倘若儿童常听故事,儿童也常常要想故事,可以把他的幻想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故事。久而久之,他的幻想成了活泼的思想。⑥陶冶嗜好。爱好故事是好的嗜好之一。故事中‘歌’‘舞’‘找东西’‘爱自然界’等人物的描写,动作的叙述,都可以间接或直接培养儿童嗜好的。⑦增进友谊。通过故事可以使儿童对更多的人和物发生感情。⑧抑制恶感。故事可以无形中感化儿童,故事中的勇敢侠义,爱怜仁慈,可以使儿童反省,消灭种种恶劣情感。⑨培养表达能力。儿童可以将故事用说和动作表现出来。⑩随机应变。故事中描写人物应付环境,一言一行,都有相当的价值。”[15]供幼儿复述的作品最好有适当的重复(段落或句子);供幼儿表演的作品,对话要多,叙述要少。
1。教师讲述故事活动的准备
(1)掌握好选择作品的标准。讲述故事所选用的作品,一定要把幼儿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作为首选。作品要情节生动、人物少,语言形象生动,题材与体裁要多样化,适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必要时对所选作品进行适当改编,所选的作品如果有的过长,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有些词句过深的,可以改为幼儿能接受的语言,如“呼呼的北风卷着漫天大雪”可改为“北风呼呼地吹,雪越下越大”,“山路崎岖不平”可改为“山路高低不平”;把长句改为短句;把被动句改为主动句等。
(2)分析和熟悉教材。选好作品后,教师要进行分析,熟悉人物性格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和环境、事件的关系,掌握作品的情节,清楚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什么地方是情节**,明确它的主题思想,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情景的语言。如《萝卜回来了》的主题思想是反映同伴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作品中有4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是单独活动,一个角色的活动构成一段,共分5段,第5段点明主题,是情节的**——“萝卜回来了”,4个角色有共同的心理活动:“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冷,小猴(鹿、熊、白兔)在家里一定也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去和他一起吃。”这段话在作品中反复了4次,突出了主题。作品的语言简练、口语化,每段的语句大致相同,有的句子只是把角色和食物的名称变了一下。
在分析故事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反复阅读、朗诵,记住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和对话。短小的优秀作品,如《三只蝴蝶》《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等应能背诵下来。教师只有记熟作品才能在讲述时做到感情自然,条理清楚,前后连贯,不致遗漏故事的情节和对话。
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如何解释清楚难懂的词句,针对故事内容提什么问题,以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
(3)准备教具。在讲述故事活动中,恰当地运用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记忆。讲述故事活动常用的教具有图片、磁铁教具、桌面立体教具、画册、木偶或PPT、PPS、CD等。
2。教师讲述故事活动的进行
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故事》一文中,提到“怎样对幼稚生讲故事”的内容时,提出了讲故事的人应注意的要点:“①要精神同化。故事不是物质,乃是情感,充满情感,方能够表达故事的真实意义,收到故事的真价值。怎样能够充满情感呢?讲故事的人最要紧的要守两句诀语:‘不固执有我,处处要以儿童之心为心’,‘我是故事中的人物’。②要有十分感兴趣的态度。若使讲故事获得好的效果,非要讲者加上极丰富的兴趣不可。即在未讲之前,保持自己心地快乐,把自己变成儿童,变成故事的人物。③要有自然的姿势与动作。④用适当的言语和音调。”
(1)讲好故事的关键是感情。教师给幼儿讲述故事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表情的朗读,即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作品;另一种是讲述,这种方法可以不拘泥于原文,可删减内容,变换词句,加进少量解释等。教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要能较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产生感染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用哪种方式方法,感情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教师欲使自己的讲述有感情,就要善于使自己的感情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融合起来。但要注意讲述故事过程中感情的表达方式和表演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教师不需要像演员那样尽情地哭、笑,也不需要大的动作,而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用语调的变化、面部表情和少而精的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