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导读 > 第二节 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第1页)

第二节 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第1页)

第二节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

一、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范畴

幼儿欣赏抒情性文学作品,主要是儿歌和幼儿散文。儿歌(童谣)是采用一种简短的诗歌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生活中的情趣。散文则是一种着力关照内心世界、抒发主体情思,以真实、自由为核心,适合儿童阅读与欣赏的文学样式。[2]抒情性作品,主要是通过抒情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审美。

二、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特点

抒情性文学作品是一种抒写作者的情绪感受以与读者进行精神对话的文体,所以特别强调个性化和个体情感的抒发。它在写作上相当自由灵活,表现在选材上极为宽泛,在文章的结构上极为自由。抒情文学的具体特点,请见本书第三章幼儿散文中的“散文特点”。

三、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功能

抒情性作品,除了抒发一定的感情外,对幼儿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价值,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或图画创设一种意境,来含蓄地表达和实现对幼儿的引导及启迪。

(一)道德的启发

在教育中,为了传递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借助文学作品来传递道德内容会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例如在传递“友善谦让”的道德观时,完全可以借助趣味童谣,[3]来实现对幼儿的道德传递。

盆和瓶

左手一只盆,

右手一只瓶,

盆和瓶一起响。

不知是盆碰瓶,

还是瓶碰盆?

如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心中的无价珍宝。在家中的自我和权威心理和行为,不免会让幼儿不知不觉地移植到集体生活中。因此,集体生活中的许多“小磕碰”,就成为幼儿吵闹的“导火线”。此时,可以将幼儿被动接受的“说教”,通过上述的小童谣,转化为主动的发现和感悟。在文字中,幼儿可以发现“相互摩擦”是生活的必然。因此,“谦让”和“友善”的道德准则就通过一个小童谣播种到了幼儿的心里。

借助文学作品引导幼儿道德的方式,是对幼儿心理的一种平等和尊重。文学自身所蕴含的美感如同一座桥,实现了成人与幼儿的一种沟通和对话。

(二)情感的熏陶

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伴随着人们步履匆匆的快餐化生活,人们的心灵也显得匆匆忙忙。对于幼儿而言,来自身边的关爱与情感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和习以为常。以此,对幼儿“感受爱”和“表达爱”的情感熏陶十分重要。在《猜猜我有多爱你》[4]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幼儿指导“一问一答”的语言游戏和“我当妈妈(爸爸)你当娃”的儿童剧表演活动,可以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付出和深厚的爱。这种感受和领悟是幼儿一种主动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接受,更有利于促使幼儿形成自我教育。

(三)童心的释放

幼儿的世界,是一片不可思议的天地。他们会“童言无忌”,也会“我行我素”。他们未受世俗困扰,言行中流露出一股子天真和自然。例如,他们看到月夜下灯的影子时,会跑上前去和影子“捉迷藏”。又如,妹妹看到哥哥滑倒,自己也故意模仿哥哥“滑倒”。再如,在家里故意穿上爸爸妈妈的“大鞋子”,摇摇晃晃当成船。在许多民间童谣中,都记录下了孩子的童心童趣。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童真童趣的美好,认识到童心的可贵。在文学世界里,可以让孩子将压抑的天性释放,做回“顽童”。[5]

(四)审美的教育

幼儿散文作者常常把作品中的形象“幼儿化”,让作品中的形象渗透着幼儿的情感与想象,引导幼儿进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获得美的享受。

如《春娃》(鲁兵):

春天是个娃娃,喜欢图画,又喜欢音乐。

他走过树林,给树林涂上嫩绿色;走过小溪,教会小溪唱歌。

今天,春娃来了,看见我们,高兴极了。他说:“你们都长高了。”

我们问:“是吗?”

他说:“真的,你们比去年高得多了!明年我来的时候,你们一定长得更高了。哎呀,十年以后,你们都是小伙子、大姑娘了。可是我还是个娃娃。”[6]

作者通过对“春娃”形象的描绘,把春天比喻成一个天真活泼的娃娃,让幼儿有趣地了解了春天的特征,把幼儿难以理解的季节特征,变成通俗易懂的审美形象。

四、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

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除了具备前面阐述的教育功能外,还对幼儿练习正确发音和学习初步的艺术发声方法有特殊的作用。教师在教幼儿初步学习艺术发声的方法时,除需要给幼儿提供示范性朗诵外,还需要通过朗诵活动教幼儿学习一些艺术发声的技能技巧。

(一)朗诵的作用

1。有利于说好普通话

朗诵语言是接近生活的语言,在朗诵过程中“方音”极易暴露。教师利用朗诵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可以纠正方音,有利于幼儿说好普通话。

2。有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