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考重点12351 > 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一般特点(第3页)

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一般特点(第3页)

有一天,妈妈买回来许多李子,她想吃过午饭后再分给孩子们吃。这些李子都放在盘子里。万尼亚从来没有吃过李子哩,所以他老把这些李子拿起来闻闻。他非常爱李子,很想吃。他老是围着李子转来转去。当房间没有人的时候,他实在有些忍耐不住了,就抓上一个吃了。吃饭前,妈妈点了一下李子的数目,发现少了一个。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吃饭时,爸爸说:“喂,孩子们,你们哪一个吃了李子吗?”大伙儿答道:“没有。”万尼亚的脸红得像龙虾,他也说:“没有,我没有吃。”

爸爸说道:“你们要是谁吃了李子,这可很不好,不是怕你们吃,怕的是李子里面有核,要是哪一个不会吃,把核也吞下去了,那他过一天就会死的。我怕的是这个。”

万尼亚一听,吓得脸色发白,说道:“不,我把核吐到窗子外面去啦。”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而万尼亚却哭起来了。[3]

故事的情节很平常,没有说教,故事结局通过有笑有哭让小读者回味、悟出它的道理。

(二)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产生得很早,它原属民间故事的一种。世界第一本童话故事集——印度的《五卷书》,就是一部动物故事集。从动物故事反映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动物的行动、生活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动有趣地介绍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习性等的故事。这类故事大多基于人类长期对一些动物的观察与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对它们的起源、习性、外形特征、性格等做了有趣的解释与描绘。如中国动物故事《干草染色》,是讲豹身上花点的来历,兔子劝海豹穿上一件干草外套,后来就在身上留下了永久的斑点。这是用想象来解释动物的特征,有较浓的民间文学色彩。作者创作的动物故事大多是知识性的,例如法国黎达所写的《黎达动物故事集》,都是经过深入观察并参考有关著作而写出的。八篇动物故事细致地描写了八个主角的出生、成长和为生存而做的斗争,这些介绍可以给小读者准确的知识。

现代动物故事有的与科学童话有相似之处,但其情节构思注重动物知识的准确性,除了使用拟人化手法外,缺少童话浓重的幻想氛围。如《尾巴》(苏联比安基):

苍蝇飞到人的面前,向人说:

“你是动物之王,你什么都会做。你给我安一条尾巴吧!”

“你要尾巴干什么?”人问道。

“所有的野兽都有尾巴,不都是为了好看吗?”苍蝇说。“我要尾巴是为了好看。”

“我还没听说过,有哪种野兽长一条尾巴是为了好看。再说,你没有尾巴,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苍蝇一听生了气,就和人捣乱。人只好让它飞到树林、河边、田野找到一只有尾巴是为了好看的飞禽、走兽或爬虫。

苍蝇飞过花园,看见树叶上有一条蛞蝓在爬,就飞到蛞蝓跟前,大叫道:“蛞蝓,把你的尾巴送给我!你长这条尾巴是为了好看。”

“这叫什么话?!”蛞蝓说,“我根本没有尾巴——这是我的肚子。尾巴肚子一缩一放,才能往前走。我是腹足动物。”

苍蝇飞到小河边,看到一条鱼、一只虾都有尾巴。苍蝇向鱼说:“把你的尾巴给我吧!你长尾巴是为了好看。”

“才不是为了好看呢!”鱼回答,“我的尾巴是舵,你看:我需要向右拐弯的时候,就把尾巴向右摆;需要向左拐弯的时候,就把尾巴往左摆。我可不能把尾巴送给你。”

苍蝇向虾说:“虾呀,把你的尾巴给我吧!”

“我不能给你。”虾说,“我的脚又细又弱,我不能用脚划水。我的尾巴倒是宽大有力。我用尾巴一拍水,身子就往前一弹。拍着,拍着,我就往前游去了,乐意往哪儿游,就往哪儿游。我的尾巴是当浆用的。”

苍蝇飞到树林里,飞到啄木鸟跟前说:“啄木鸟,把你的尾巴给我吧!你长这条尾巴,只是为了好看。”

“这话才叫怪呢!”啄木鸟回答,“我要是没有这条尾巴,还怎么凿树干,还怎么给自己找食吃,还怎么给孩子造窝?”

“你用嘴好了。”苍蝇说。“嘴是当然要用的”,啄木鸟回答,“不过,没有尾巴也不成。喏,你看,我是怎样凿的。”

啄木鸟把又硬又结实的尾巴支在树皮上,把整个身子一晃,嘴照准树干凿了下去——只见木屑一阵乱飞!

苍蝇一看,不错,啄木鸟凿树的时候,的确是坐在尾巴上,它离开了尾巴是不行的。尾巴是它的支柱。

苍蝇又往前飞,看见一只母鹿,带着几只小鹿。母鹿的尾巴很短,是白色毛蓬蓬的。苍蝇嗡嗡地叫了起来:“母鹿,把你的小尾巴送给我吧!”

母鹿听了大吃一惊地说:“你在说什么!”“如果我把尾巴给了你,那我的小鹿都得丢了。”

“你的尾巴对小鹿有什么用处?”苍蝇惊讶地问道。

“当然有用。”母鹿说:“比方说,有狼来追我们的时候,我得藏起来,就往树林里跑。小鹿跟在我的后面跑。在许多树木当中,它们看不见我。于是我就摇小白尾巴,‘往这边跑,这边!’它们看见前面有个白东西一闪一闪,就紧紧跟在我的后面跑。这样,我们一家子都可以逃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