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考重点12351 > 第一节 童话(第4页)

第一节 童话(第4页)

《金色的海螺》(阮章竞)、《狐狸的妙计》(贺宜),均为童话诗。

3。童话剧

《马兰花》(任德耀)、《小熊拔牙》(柯岩),均属这类童话剧。

五、童话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童话帮助幼儿明白事理

童话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文学样式。童话的风趣幽默适合幼儿思维、好奇和富于想象力的特点。通过童话渗透一些道理,传授一些知识,会使幼儿觉得形象、新鲜、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个抽象道理,如果只是通过口头讲解,较小的幼儿就难以理解。如果给他们讲《拔萝卜》(阿·托尔斯泰)、《小羊和狼》(左文)的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童话就是把一些是非分明的观念、鲜明的爱憎情感寓于生动的故事和幽默的语言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因此,人们利用童话中幻想不受空间、时间及严格的自然规律的限制,把现实世界中具体微妙事物的特点、道德观念以及各种知识反映在故事中,向幼儿渗透各种事理,特别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童话,常常通过夸张、象征、对比来反映不同事物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这些童话对培养幼儿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二)童话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幻想能力

童话中优美的幻想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仅诗人需要幻想,就是数学家也需要幻想,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发现不了。”说明想象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缺乏想象力的儿童,现在难以创造性地学习,将来在工作中也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童话中丰富的幻想,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有积极的意义,可使他们勇于进取,产生向新的世界探索的欲望。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十分重视培养、促进他们想象和幻想能力的发展。童话正是激发幼儿想象和幻想能力最好的文学样式。

(三)童话能培养幼儿美感、陶冶情操

童话富有诗的美感,有美的意境,有很好的比喻、描绘,有饱满的情绪、深刻的思想。童话的形象也是很美的,如《海的女儿》(安徒生)中海的公主,思想高尚、内心美好的描述可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善良的美德,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老作家严文井把它称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诗体。优秀的童话作品往往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培养幼儿善良的美德,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童话具有娱乐作用,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童话中多种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能把幼儿带入变幻无穷的世界,特别是夸张、神化、变形、怪诞的手法,能给幼儿展现各种事物的意想不到的变化,让幼儿感到惊奇、欢快,甚至开怀大笑。童话能经常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极为有利。

六、童话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童话必须有丰富多彩而又神奇的幻想,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但是童话创作也不能脱离生活,随意虚构,而要使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

1。幻想必须反映现实

童话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童话作者同样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到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去找题材。童话幻想的依据是现实,有生活才能产生幻想。

无论过去和现在,优秀的童话作者总是注意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读了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感知那个时代的脉搏,有时代的色彩,如《没有画的画册》(安徒生),是以一个穷苦孩子为第一人称写的。他和月亮交了朋友,月亮每天给他讲一个见闻,共讲了33夜。因为月亮可以照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它就把自己看到的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这个孩子听。月亮叙述的全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不幸命运及痛苦的生活。

《大林和小林》(张天翼),反映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和矛盾斗争。

以上所列的作品,都是用童话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作品。它们虽然都以幻想形式出现,但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所以,为了使童话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教育作用,童话作者同样需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来。

2。幻想和现实的结合必须和谐统一

童话虽然要反映现实生活,但这种体裁的特点毕竟是以幻想为手段,没有幻想就无童话,但是幻想如果不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也不会获得艺术上的价值。因此,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必须处理好,即处理好实与虚、真与幻的关系,使幻想与现实之间融合无间。做到以上要求,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把握住现实生活中本质的真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幻想。童话不要求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不拘泥于真实的细节,容许变更事物的表面形态,如《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是写一只凶恶的狼扮作慈祥的祖母,模仿祖母说话的声调来欺骗小红帽,最后,被狼吞掉的小红帽又从狼肚子里爬出来。这一切当然是虚构的,但这个童话却有力地揭示了生活中善与恶斗争的本质,写出了善一定能胜恶的斗争结局,这就把握住了现实生活中本质的真实,使人能够接受,而无荒诞之感。又如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中那样的葫芦,但存在着不劳而获的思想。作者就是在这一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创造了这一虚幻的“宝物”,用以揭露批判这种丑恶思想的残余。所以童话作者只要把握住本质的真实,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理和生物的限制,大胆、自由地进行幻想,“编造”种种虚幻的情节。这样,读者虽然明知故事本身是假的,却深信通过童话所揭示的真理,就像有的童话结束时所说的:“故事是假的,教训是真的。”

第二,要使童话环境和人物和谐统一,不能存在矛盾。童话展开的是一个幻想世界,活动在其中的也应是幻想的人物。它既不能让幻想的人物活动在现实环境中,也不能让现实的人物活动于幻想的环境中。否则,会使人物与环境之间互相矛盾,虚与实、真与幻一旦脱节,作品就会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20世纪50年代发表过一个叫《慧眼》的童话,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超人能力的幻想人物。他有一双能看见别人心脏颜色的“慧眼”,但他生活的环境是现实社会,在他周围有农业合作社的“社务委员会”“青年突击队”,父亲是农业社的生产队长等。这样就使真实的环境和非凡的幻想人物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人分不清作者写的是童话还是小说。

(二)关于童话的形象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的形象和情节表现出来的。童话的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第一,童话形象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童话形象是最广泛和自由的,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拟人化使它们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这是童话本身的一个特点。但是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作者通过他们塑造出来的形象,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的人物社会性格。

第二,作者不能随心所欲地叫一些生物和非生物扮演角色。在选择童话角色时,一方面要照顾这些对象本来的形态习惯和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要考虑表现主题的需要,即选哪些对象做童话角色,才能有效地表现作品的思想。例如《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传说改编的。在这个传说中,原来不是国王和大臣,而安徒生把它改为国王和大臣,是因为童话中所揭露的愚蠢、卑鄙、自命不凡、谄媚、奉迎、互相欺诈等是统治阶级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性格弱点。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统治阶级最上层人物的讽刺和嘲笑,深刻地表达了童话的主题。

第三,挑选童话角色,要注意尊重读者的爱好、民族习惯以及多年形成的传统、心理和感情。在我国童话作品中,像狼、狐狸、老鼠等就不宜充当正面角色。

(三)关于童话的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童话要合情合理,就要合乎逻辑性。所有的童话都是虚构的,但有的就入情入理,有的就信口开河。如20世纪60年代的童话诗《大禹的儿子》,大禹是几千年前的人,却有个11岁戴红领巾的儿子,有超人的本领,大禹的妻子活了几千年。大禹儿子的本领是从哪来的?妻子为什么能活几千年?都不合情理,说明构思时没有遵循客观规律。

童话的逻辑性是建立在假定之上的。作者要为幻想的人物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提供假设的条件,使假想的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下合理、自然地发展。在一些超人体的童话中,并不是随意让一个平常人腾云驾雾,各种魔术仙法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施展,只有童话人物被赋予了超人的能力,获得了某种“宝物”,或者进入某一个仙境以后才会发生奇迹。在《格林童话》中的《年轻巨人》里,那个农民只有大拇指那么长的小儿子,之所以能变成力大无穷的巨人,是他小时候曾被一个巨人带到森林里喂了他6年的巨人乳汁。如果没有揭示出超人力量产生的原因,童话所描写的一切就会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七、童话作品赏析

(一)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赏析[3]

洪汛涛(1928—2001)长期在上海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编辑出版工作。他自幼喜爱文学,留心搜集民间文学作品。他的童话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

《神笔马良》创作于1954年,是洪汛涛早期童话的代表作,是作者在有关“神笔”的民间故事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优秀童话,是其最有成就的作品。该作品围绕穷孩子马良和财主、皇帝的斗争,歌颂了被压迫者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讽刺、抨击了剥削阶级的狡诈和贪得无厌。该作品充满乐观精神的结局,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良好愿望。

作者在改编民间故事的过程中,保留了民间故事线索单纯、故事完整等结构特点的同时,对传统题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

首先,在民间故事中,无所不能的宝物往往在故事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支配着人物的命运。这种倾向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借助神力改变不公平的现实的强烈愿望。但在《神笔马良》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人——马良,神笔则是马良的工具和武器。神笔能在马良手里发挥魔力,在于马良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高超的画技。神笔没有判断善恶的能力,不可能和批判对象构成矛盾冲突。《神笔马良》的主要矛盾不是神笔和地主、皇帝的矛盾,而是以马良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和地主、皇帝之间的矛盾。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处理,强化了童话的思想主题,歌颂了以马良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古老的题材增添了思想新意。

其次,民间故事往往注重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却忽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神笔马良》中,作者则借助情节的层层设计,对马良语言、行为的刻画,完整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马良在遭受私塾先生的侮辱后勤奋好学,终于掌握了画技,反映了马良人穷志不穷的品质;马良在得了神笔后,半夜三更出去,挨家挨户告诉伙伴们的行为,则突出了马良性格中单纯和热情的一面;马良坚持只给穷人画画,并智斗地主、皇帝的情节,则将马良鲜明的爱憎感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由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改造,使《神笔马良》成为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童话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神笔马良》作品的主题思想,幼儿尚不能深刻地理解,但作品的情节、手法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马良的智慧、人品深得幼儿的喜爱。作品幻想出马良画出的鸟可以扑扑翅膀飞上天,画出的鱼可以弯弯尾巴游进水中,画出的马可以向大路奔跑……展现给孩子的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些画面会引起孩子无限喜悦的心情,对马良本领的敬佩会油然而生。童话中马良用自己的智慧、画技狠狠地惩罚了财主、皇帝。马良胜利的结局是孩子们听故事过程中所期盼的,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民间故事中好人好报、坏人坏报的永恒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孩子们的心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