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考重点12351 > 第一节 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第2页)

第一节 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第2页)

(一)形象生动

作者用作品影响读者,不是依靠抽象的说理,而是使读者有具体的感受。作者需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将事物的性质、状况鲜明地、具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1]

这种刻画是极为精细的、准确的。写了祥林嫂的头发、脸色、表情、眼睛等,再追加一个“木刻”的比喻,使那衰老和麻木呆滞的形象更具体而突出了。写了“破碗”,还说明是“空的”;写了“竹竿”,又加上“下端开了裂”;形容祥林嫂的眼珠,不用“一转”而用“一轮”,而且在前面加上“间或”,更是传神之笔,充分地表现了祥林嫂呆滞无力的眼神。

这样的描写,就把被描写的对象鲜明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凝练含蓄

1。凝练

凝练是要求作者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而且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

2。含蓄

像一些诗人所说的:“语忌直,意忌短,脉忌露,味忌短。”

凝练、含蓄不等于朦胧含糊,文学作品语言力求精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但不能无原则地省略词句或是把话说得含混不清。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语言是极为凝练和含蓄的:“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2]

(三)新鲜多样

生活是复杂、丰富、变化多端的,文学作品要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贫乏、单调的语言是描绘不出来的。作者都要在语言的运用上发挥独创性,显示新鲜多样的特色。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群儒理屈词穷,就有并无一言回答”“默默无语”“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低头丧气而不能对”等各种写法,灵活多样。

在曹禺的《日出》中,对顾八奶奶的描写:“穿一件花旗袍,镶着金边,颜色鲜艳夺目,紧紧箍在她的身上。走起路来,小鲸鱼似的。她脸上皱纹很多,但是她很厚的脂粉把这些深深的纹路遮藏着。她总是兴高采烈地笑。笑有种种好处,一则显得年轻些,二则以为自己笑的时候很美,三则那耀眼的金牙只有在笑的当儿才完全地显露出来。她的眉毛像一条线,耳朵上悬着珠光宝气的钻石耳环。她着实心广体胖,结实得像一头小牛。”

作者用富于独创性的新鲜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俗不可耐的胖女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另外,新鲜还表现在写得与众不同,不落俗套。如文学作品中常常写到雪,但诗人郭小川在《祝酒歌》中有一段描写森林雪景的诗句,却使人感到新鲜:“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从天坠;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头盔。”

(四)富有音乐性

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听得明白,具有听觉上的美感。

我国古典诗词在语言运用上有讲究平仄、声韵、对仗等传统,就是要求文学语言有强烈的音乐性。

(五)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是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要求。人物语言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作者设计人物语言,要以人物性格为依据,要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

(六)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语言生动感人,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对“祥林嫂”临终前的描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