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沉默已久的共鸣,正在蔓延。
少年每日读报,看信,收简。他不再亲自执笔每一章,但他仍在倾听每一声微响。他知道,真正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人写成的,而是由千万人共同呼吸出来的。
某夜,风雨交加。
他独坐灯下,翻开《诚书》草稿,见空白页上不知何时被人添了一行小字:
>“我也曾不敢说。
>因为我说了,没人听。
>后来我发现,
>原来只要我说了,
>就已经在听的人心里,种下了一个声音。”
落款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赵小满**,十七岁,北境流民之女,现居边城织坊。
少年提笔,在下方续写道:
>“谢谢你种下这个声音。
>它会生根,会发芽,
>会在某个雨夜,
>叫醒另一个做着噩梦的孩子。”
窗外雷声滚滚,一道闪电劈开乌云,照亮整座桃林。
那一瞬,所有桃花同时震颤,花瓣纷飞如雪。而在南云溪底,那块记载“易子而食”的石碑,竟缓缓移动位置,显露出碑背隐藏多年的文字:
>“见证者之一:赵小满之祖母,死于永昌十三年冬,饿毙前将最后一口粮喂给邻家婴儿。”
少年猛然抬头,望向虚空。
原来她早已在那里。
她的名字从未被抹去,只是深埋于土地的记忆之中,等待一场春雨,一次回声,一个愿意继续说下去的人。
他合上书,走到屋外。
雨已渐小,风却更烈。他仰面迎天,任雨水打湿白发,冲刷皱纹。
“你要怎么说?”风在他耳边低语。
他张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如钟:
“我说,
哪怕只剩一人肯听,
我也要说。
哪怕说完就死,
我也要说。
因为沉默的代价,
我们已经付得太久。”
话音落下,风忽然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