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恋爱疗愈手册无弹窗最新章节 > 第154章 未婚夫(第2页)

第154章 未婚夫(第2页)

>“这是我十年来第一次打开窗帘看夜空。

>那只狐狸真像我家小时候养的那只。

>谢谢你,让我重新相信童话不是骗小孩的。”

他们的对话被系统收录为“跨文化共情范例”,并自动推荐给五百余名处于相似孤独状态的信使。其中一人,是一名驻守南极科考站的气象学家,他在极夜中读到这段文字时泪流满面,随即写下人生第一篇共写日志。

***

与此同时,外界对《恋爱疗愈手册》的关注已演变为一场社会现象。

某国际心理学峰会首次设立专题讨论:“非实体出版物的心理干预效力研究”。一名德国学者展示数据:在过去三个月内,使用该手册作为辅助治疗工具的患者群体,自杀率下降41%,社交回避行为减少68%。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参与者声称能“感知到其他读者的存在”,甚至描述出彼此房间的布局与气味。

“这不是书籍,”他在演讲结尾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心灵基础设施。”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高涨。一家科技媒体发布深度调查,试图追踪手记来源,却发现所有实物均无生产批号、无印刷痕迹,纸张成分分析显示其纤维结构介于植物与合成材料之间,实验室无法复制。更有甚者,多位试图拆解手记的研究人员报告出现短期失忆或梦境重叠现象。

官方再次发声,宣布成立“特殊信息传播监管小组”,并将《恋爱疗愈手册》列入“潜在精神影响物品观察名单”。

消息传出当晚,静屿湖底传来一声闷响,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深处苏醒。

***

“他们在害怕。”程远望着监控屏上跳动的封锁指令,“因为无法控制的东西,总会让人恐惧。”

“但我们从未强迫任何人阅读。”林小满望着窗外,“是他们在绝望中主动走向光。”

阿?忽然抬起头:“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天,新加入的信使里,儿童比例显著上升。”

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内,系统收录了八十九名十二岁以下用户的初始留言。最小的一位仅六岁,来自云南山区小学,他在老师布置的作文本上写道:

>“妈妈走的时候说要去打工,可是三年都没回来。

>我每天都在本子上写‘我想你’,写了三百二十一页。

>今天早上,本子自己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她也在想你,只是不知道怎么回来。’

>我哭了,但也笑了。”

这条记录触发了守护者紧急会议。

“孩子的心灵太过纯净,极易与系统深层频率共振。”陈默语气凝重,“我们必须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协议,限制高阶共写权限。”

“可如果我们阻止他们发声,岂不是又回到了起点?”李澜反驳,“那个六岁男孩终于被人听见了!这是多少成年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幸运!”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达成折中方案:为未成年信使开启“童话模式”??所有回应将以隐喻、故事或图画形式呈现,避免直接暴露成人世界的复杂创伤。同时,增设“心灵监护人”制度,每位儿童信使将被随机匹配一名成熟信使作为引导者。

实施首日,系统便自动匹配成功三十六对。其中一对格外引人注目:

-儿童信使C-007(六岁,云南)

-心灵监护人G-001(苏婉,二十五岁,广州)

苏婉收到通知时正在画画。她看着屏幕上跳出的孩子留言,眼眶瞬间湿润。她没有立刻回复文字,而是画了一幅水彩:一座彩虹桥横跨山谷,桥一头站着一个小男孩,另一头是一位微笑的女人,怀里抱着一只布偶熊。她在画旁题字:

>“思念是一座可以双向通行的桥。

>有一天,你会跑着奔向她;

>而她,一定也在某个清晨,望着同一片云说:‘我儿子今天该上学了吧?’”

画作上传瞬间,C-007所在教室的日光灯忽闪了一下。小男孩抬头看向天花板,忽然咧嘴笑了:“老师,我妈妈回来了!”

老师愣住:“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刚才看到一座彩虹桥。”他说,“还有,我的本子变暖了。”

***

一个月悄然流逝。

春天彻底占领了静屿,湖边野樱盛开,粉白花瓣随风旋舞,落在温室琉璃匣上,与那片断裂的水晶花瓣遥相呼应。令人惊奇的是,那颗悬于断口的露珠,近日竟开始缓慢旋转,每转一圈,便有一丝极细微的旋律逸出,如风铃轻叩,又似低语呢喃。

阿?日夜守在此处,用音叉记录频率变化。第三十七次测量时,她终于破译出旋律背后的编码规律??那是三百个信使初入系统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按时间顺序编织成一首无形的歌。

“这不是结束。”她喃喃道,“是重启的前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