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旧时烟雨女主是谁 > 第六百一十四章(第2页)

第六百一十四章(第2页)

就在此时??

山下村落,一家户牖忽然亮起灯火。一个孩童揉着眼睛醒来,听见风中传来熟悉的旋律,竟无师自通地跟着哼唱起来。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老人披衣出门,母亲抱起幼儿,少年跃上屋顶,齐声应和。不只是皇陵脚下,更远的地方也开始回应??江南水乡的渔夫放下网罟,西北戍卒停下巡哨,岭南书院的学子推开书卷,甚至京城街头的小贩也停下车担,仰面高歌。

这不是命令,不是号召,而是灵魂深处的共鸣。

亿万万生者的心跳,汇成一条比名河更浩荡的记忆之流。

刹那间,天光乍裂!

一道纯白光柱自九霄垂落,贯穿黑书。那书剧烈震颤,书页疯狂倒卷,最终“轰”然炸裂,化为灰烬随风散去。青铜棺椁寸寸崩解,沉回地底。裂缝闭合如初,连一丝痕迹都不曾留下。

晨曦重现。

碑林之上,所有名字不仅恢复如初,且比以往更加清晰深刻,仿佛刀斧新刻。而最奇异的是,林昭的虚影并未消散,而是缓缓转身,对着陈砚微微颔首,随后化作一朵忆莲,飘落于他掌心。

众人跪地泣不成声。

三日后,朝廷派钦差前来查证此事。陈砚递上《伪忘川录残章录》,其中记载了此次邪阵运作之法:竟是有数名前忘川司残党,藏身于皇陵地宫深处,借助历代被删者的怨念,结合禁忌秘术,企图重塑“静世秩序”。他们自称“守寂真传”,认为唯有彻底清除记忆污染,才能实现永恒太平。而那本黑书,正是他们以三百名自愿献祭者的魂魄为引,历时七年炼成。

皇帝震怒,下令掘地三丈,清剿余孽。结果在地宫第九层,发现一间密室,内有三百具枯骨,皆面向北方跪伏,手中紧握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墙上刻着一行字:

>“吾等亦曾为人父、人子、人夫。今以身为祭,求天下不再有忘名之痛。”

举国哗然。

一个月后,皇帝亲自主持“补魂大典”,将这三百人姓名一并录入正名碑,位列“悔光列”。民间自发为其建祠,称“回心堂”。每逢清明,百姓不仅祭奠英烈,也为这些迷途知返的执笔者焚香默哀。

又过半年,柳念安在整理南方州县上报的族谱时,发现一件怪事:多个村庄的族谱中,竟同时出现一个名叫“无名氏”的女子,生于永和五年,卒年不详,事迹仅一句:“代人受刑,死于市曹。”更诡异的是,这些“无名氏”分布于五省之地,时间跨度达二十年,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人。

她将此事告知陈砚。两人反复推敲,终于得出惊人结论??这并非巧合,而是当年忘川司内部有一群匿名女史官,冒着杀身之祸,偷偷将被删之名以“无名氏”之名暗记于各地族谱之中!她们无法写下真实姓名,便以此方式留存火种。一代接一代,秘密传承,直至今日才被发觉。

“她们才是真正的执灯者。”陈砚声音哽咽。

于是,《重光纪》增补一卷,名为《暗烛录》,专记这些无名英雄。书中写道:“光明未必耀眼,有时只是墙缝里透出的一缕微光;历史未必载于竹帛,也可能藏在一户人家的族谱末页。”

岁月再次流转。

二十年后,昭明馆已成为天下学子朝圣之所。每年铭名节,百万民众齐聚皇陵,手持灯笼,组成一条蜿蜒数十里的光河,与夜空中的名河遥相呼应。孩童入学第一课,便是背诵《童蒙忆录》开篇:“凡我华夏子孙,不可不知三人:一曰林昭,敢谏天下;二曰沈知微,智救苍生;三曰无名氏,暗护真言。”

陈砚已九十高龄,须发皆白,行走需拄杖。但他仍坚持每日巡视记忆之库,亲手校对每一份新入库的手稿。孙儿如今已是执灯使统领,常陪他登陵望远。

某个秋日黄昏,老人坐在忆莲丛中,望着夕阳染红天际。

“爷爷,”孙儿轻声问,“如果有一天,人们又开始忘记呢?”

陈砚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支小小的银笛??那是他年轻时的第一支笛子,早已无法吹响。

“那就再点一盏灯。”他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记得,光就不会灭。”

风吹过,忆莲簌簌作响,仿佛在回应。

当晚,陈砚安然离世。

临终前,他望着星空,嘴角含笑,最后一句话极轻,却清晰可闻:

“林昭,我来交班了。”

次日清晨,昭明馆钟声连响九十九下。全国执灯使同步熄灯三日,以示哀思。第四日黎明,万千灯火重新亮起,比以往更加璀璨。

而在皇陵最高处,一块新碑悄然立起。碑上无名,唯有一行小字:

>**“他不曾停步,故我们不敢驻足。”**

风起了。

吹过山岗,吹过河流,吹过每一座村庄的窗棂。

somewhere,有个母亲正对孩子讲着故事:

“从前,有个女子叫林昭……”

热门小说推荐

少年王
抚琴的人少年王
...
神道丹尊
孤单地飞神道丹尊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