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奇迹是哲学类图书吗 > 3 冰穹A在这里(第2页)

3 冰穹A在这里(第2页)

我们在传节目时,老徐和老崔正忙着自制旗杆,1个小时后全体队员将去最高点举行升旗仪式。因为我们带来的国旗很大,两位机械师先把三根标杆绑在一起作为旗杆的下段,这样十几米高的旗杆就结实牢靠了。李院生到最高点那一刻首先想要做的就是拥抱队里的两位机械师,我们今天能够到达这里,机械师是第一功臣,是他们一路艰辛驾车把大家送到了“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但李队长快回到营地时又改了主意,决定通告他们消息时克制住自己,他不想在这个大喜的日子控制不住情绪。

旗杆做好后,12名队员分乘两辆雪地车向最高点进发,300多米的车程一会就到了。大家纷纷和最高点标志杆合影留念,这确实值得纪念,全世界只有12个人来到了这里。树立好旗杆后,大家面对旗杆站成一排,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大家一只手放在胸口,齐声高唱国歌,五星红旗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徐徐升起,鲜红的旗帜在蓝天映衬下十分醒目。今天在这里举行的升旗仪式,其意义不亚于20年前中国在南极的第一次升旗,下一次在这里的升旗,也许就是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的落成仪式了吧。

⊙举行完升旗仪式后,我们12个队员手扶国旗,一起对着摄像机招手大喊“世界你好,祖国万岁!”声音响彻Dome-A顶点,透着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1984年12月31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了。1989年我国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

◎1984年l1月20日,由“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出发,揭开了我国赴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的序幕。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乔治王岛设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1989年2月,我国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这是我国的第二个常年科考站。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常年开展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

回到宿营地就接着编刚才升旗仪式的片子,估计老天也被我们感动了,海事卫星信号稳定,编好的片子很顺利就发出了。后方告诉我们,今天中午《新闻30分》头条播报了我们刚发回的新闻,除了我们的现场画面外,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曲主任说今天的登顶和中国当初登上南极大陆具有同样的意义,弥补了世界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为我们国家今后在南极内陆Dome-A地区建立新的科学考察站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此后,央视各频道的新闻节目也都播出了这一消息,《新闻联播》还预告了当晚CCTV-10播出的《为了这一刻》特别节目。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和我们做了一个电话连线,我们向主持人白岩松介绍了到达最高点的现场感受,张胜凯谈了找到最高点的科学意义。岩松问我下一步在最高点将做什么,我说还要用13个油桶做成永久性标志物放在这,每个油桶代表了一位到达最高点的中国人,尽管今天到达最高点是12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途离队的机械师盖军衔,我们不会忘记他的工作。刚说到这,岩松来了一句:“晓夏,我刚才‘忘了’告诉你一个细节,老盖现在就在我身边!刚才他听到你的叙述时非常激动,他想和你说几句话。”我这才反应过来今天《新闻会客厅》的嘉宾就是盖军衔,岩松一直没有向我们透露这一点,真没想到今天在节目里和老盖能通上话,我赶紧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向他描述了最高点的情况,老盖也让我转达他对12名弟兄的问候,希望大家保重身体,多拍些照片让他也有机会分享登顶的喜悦。

做完电话连线后,我们开始向国内的同事亲友报告这一喜讯,接到南极打来的电话,大家都很意外,当听说我们今天到达最高点后,大家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从后方反馈的情况看,今天国内可以说是“南极冰盖日”,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所有媒体都铺天盖地的报道了中国人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消息,国外主要媒体也几乎同步报道了这一消息。当晚CCTV-10播出的《为了这一刻》特别节目以我们到达最高点的现场报道作为引子,与嘉宾一起回顾了我们从上海到南极的一路征程,亲历者盖军衔的介绍更是鲜活的第一手消息。

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一下,无论媒体报道的怎么热闹,但消息源是唯一的,就是我们在现场的央视记者。一些媒体发新闻的时候把时间给弄错了,说我们是在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成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比实际到达时间晚了一分钟,估计是媒体没听清我出镜时说的一个关键词“就在1分钟前”,他们把我说的第一个时间就当成到达时间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1月19日

找到最高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在Dome-A的工作结束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冰穹A地区进行过科学考察,我们必须抓紧宝贵时间在今后几天时间里开展相关的科考活动,要过几天能下撤返回主要取决于打冰芯的进度。我们在这里要取得超过百米的Dome-A冰芯才算完成任务,在Dome-A允许驻留的时间里,打的冰芯越深,可以还原的气候环境历史也就越悠久。

今天打钻工作进展得不太顺利,刀片姿态始终没在最佳状态,这影响了钻取冰芯的速度。每一次下钻的时候,张永亮都在不断调整钻头刀片位置和角度,但收效不明显。现在冰芯深度还不到90米,与老李他们150米的冰芯深度预期差距甚远,打钻帐篷里连连传来叹气声。

Dome-A是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最佳站址之一,在此能观测到其他地区无法观测到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国际合作约定,我们今天还要帮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在冰盖最高点建立一个天文学长期无人观测站。

◎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使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天文观测站具有极大的优势。南极内陆上空大气透明度好,观测清晰度比大陆地区提高起码20倍;这里大气宁静,风速小,对天文仪器的震动也很小;这里气候非常干燥,宇宙中的红外线以及亚毫米波射线在到达地面时损失很少,还非常有利于进行红外观测。

今天下午,我们在冰盖最高点为李亚玮举办了一次特殊的组织发展会,他可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地球最南端发展的党员。亚玮在南极报道之前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书面申请,他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也很好。经台分党组决定,社教中心党总支召开了赴南极科考报道一线记者组织发展会。这次跨越万里的发展会采用铱星电话连线的方式,亚玮先通过铱星电话向党组织进行了汇报,我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也向张长明副台长汇报了前方情况,特别是亚玮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冰盖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波也介绍了亚玮在队里的情况。在跨越万里的电话连线中,大会现场通过铱星电话告诉亚玮,他已被正式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热烈掌声,我也替亚玮感到高兴,仿佛回到了当年在中学入党时的激动一刻。

⊙天文学长期无人观测站与自动气象站(右)相隔不到10米。

《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特别节目昨天落下了帷幕,我们前方记者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再制作和回传节目了。我俩习惯了几个月来的高强度工作,一下子还没法从紧张状态中缓过来,到了晚上就想着用海事卫星回传节目。想必特别节目结束后,一直以来关注我们节目的观众也会感到失落的,特别是科考队家属就是通过这个节目来了解前方亲人情况的,收看这个节目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了,现在从电视上突然看不到我们了,怅然的心情可想而知。

⊙远在北京的央视主会场与南极前方通过电话连线履行组织发展程序。

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

1月20日

今天一早,老徐和老崔就开始在营地制作最高点永久标志物,材料就是13个空油桶,这代表了我们冰盖队的13名队员。按照“六三三一”的油桶数量组合,老徐把这些油桶焊成了一个金字塔型标志物,安上了标注最高点经纬度和高程的“中国南极e-A观测站”木牌。

标志物制作完成后,我们用雪地车把它拉到了冰盖最高点安放好。五星红旗飘扬在最高处,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迎风尽情舞蹈,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返回营地后,老徐一有空就远眺300米外的永久标志物,和它用眼神深情地交流。

南极的夏季逐渐进入尾声,Dome-A的天气一天天冷下来,今天的最低温度是-45℃,严寒对我们的折磨越来越严重。我下午在抬冰样箱装车的时候,一阵钻心的胃疼突如其来,在地上蹲了十几分钟才直起腰来。童医生估计我可能是胃部受凉了,让我吃完胃药后多穿点衣服。看来年轻火力旺也是有限度的,我进入南极内陆以来保持着一个全队纪录——全队穿衣服最少的人。在胃疼之前,上身一直就穿着羽绒服和冲锋衣,下身是秋裤外套一条冲锋裤。听了童医生的嘱咐,我不敢再逞能了,在外面多加了一条肥厚的羽绒裤御寒。

与白天户外工作忍受寒冷相比,晚上睡觉时的“冰冻体验”其实更痛苦。生活舱里的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脱了外套钻进冰冷的睡袋本来就是种煎熬,即使现在把自发热袋绑在冰凉的脚上取暖,但双脚一晚上还是暖不过来,我常常在后半夜被冻醒。屋里空气还是那么稀薄,睡着睡着就一口气没喘过来把自己憋醒,现在甚至连呼吸管都指不上了,因为它的内壁结了厚厚的冰霜,堵塞的管壁已经起不到通风的作用。

在Dome-A这种极端环境下还是以自我保护为主,如果因为不注意身体病倒了,在这不具备医疗救治条件的内陆现场,随队医生是很难施展医术救人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童医生这两天加强了对我们的生理指标监测,他希望通过每天一次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以防我们在高原环境出大问题。我今天测得的血压值为13094,这在高原还算在正常范围内。

尽管最近加大了维生素的服药量,但嘴角的溃疡还是老样子,没有明显愈合的痕迹,有时一高兴给忘了,刚想咧嘴大笑就疼得半天合不拢嘴。好在耳垂和鼻孔的冻伤正在好转,感觉发痒的部位开始长新肉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