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奇迹是哲学类图书吗 > 3 冰穹A在这里(第1页)

3 冰穹A在这里(第1页)

3冰穹A在这里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月18日

“18”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吉利数,希望“要发”也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气,尽早确定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

这两天我一直在关注着负责确定最高点的张胜凯,希望从他那里获得诸如“找到最高点还需要几天”、“什么时间最有可能找到最高点”之类的回答,但这家伙口风很紧,总是说还要多跑一些点,对数据还要进一步处理。昨晚张胜凯一直坐在乘员舱里处理数据,抱着笔记本电脑不撒手,如高僧打坐一般几个小时保持着同一个坐姿。尽管乘员舱里人进人出,说话声、喝水声、呼噜声、放屁声,声声入耳,但张胜凯如入无人之境,对一周以来采集的上千个点进行数据分析。凌晨我问他数据处理进展情况,他幽幽地说18日找到最高点的可能性很大,我听了一个激灵,问他最高点大概在哪,他说一会要到实地再测几个点才知道。

我赶紧跑回生活舱和亚玮收拾好摄像设备,如果今天没在第一时间拍到确定最高点的现场那就抱憾终身了。雪地车准备就绪后,李院生、张胜凯和我们两个记者从大本营出发了,李院生负责驾驶雪地车,张胜凯负责“指挥”跑点。

开出营地几百米后,张胜凯就用高精度GPS接收机在做最后几个点的高程确定。因为我俩坐在雪地车的后车箱里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就只好透过玻璃窗看这两人的动作表情,猜测进展情况。翘首观望了半个小时,他俩手持GPS快步下车了,我们记者也迅速跟进,张胜凯说已经锁定了很小的一块区域,下面要步行开展精确测定。我举目四望,这就在宿营地300米外,一样平坦的地势,一样松软的雪面,难道最高点就在这个区域?他们快速行进的脚步容不得我多想,我们开始了拍摄,如果今天能找到最高点,这些镜头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找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

踩在松软的雪地上,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不是因为这里太安静,而是因为自己激动得肾上腺素涌动,有点不相信找到最高点的这一刻马上就要来临,身处其中反而觉得不真实了。当年秦大河徒步横穿南极,在庆祝横穿南极的第200天,苏联队员挂出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横穿南极洲200天,行进5000公里,这并非幻想,而是事实”。我们四个人有可能是人类第一批到达最高点的见证者,想到这就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半年的艰辛就是为了这一刻,和台里筹划的2小时直播特别节目名字十分吻合。

这里是软雪带,积雪踩上去没及脚面,走起来很吃力,在寒风中踯躅前行了几十米就喘不上来气。张胜凯喘得最厉害,拿着GPS走走停停,我们拍摄者也是连呼带喘,记录下的现场同期声都是我们的喘气声。

测了几个点后,一根标志杆被深深地插进了雪里。

“这就是最高点”——张胜凯的声音不大,但这对于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来说无疑是个重音。

时间定格在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5分。这时,没有欢庆的音乐,只有沉重的喘息声;这里,没有欢呼的人群,只有我们4个中国人。

Dome-A,我们中国人来了,这一历史时刻要尽快让全世界知道。我赶紧取出CCTV台标的话筒,站在标志杆边上开始了现场报道:

“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陈晓夏,现在是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就在1分钟前,中国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到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面进入南极冰盖最高点,也是中国人第一个地面测定了最高点的地理参数。”

随后,张胜凯向全世界宣布了最高点的精确参数——南纬80°22'00",东经77°21'11",海拔4093米。这个高程比国外通过遥感卫星的预测数据高了10米。

找到最高点使中国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的极地考察能力向前迈了一大步,就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说的“中国科学家在冰穹A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在这里的第一步。”

找到最高点后,我们4个人站在标志杆边上各录了一段登顶感言。李院生说:“中国几代极地科学家的梦想今天在我们手中实现了”,兴奋得录了十几遍才把话说完整了。张胜凯说找到最高点是自己半年来魂牵梦萦的时刻,说到这,他的声音已经哽咽了。

我激动地说了三句话:

我们为什么要来南极,因为Dome-A在这里;

我们为什么要来Dome-A,因为这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是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

我们为什么今天能够达到最高点,因为在我们身后有13亿祖国人民的支持。

在最高点停留了一小会,我们就驾车回撤,急着把这个好消息与队友们分享。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一幅壮观的场景展现在眼前——雪地车载着科考队员在Dome-A区域进行了大量科考工作,雪面上留下的车辙印形成了一张以营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的蜘蛛网,这张网代表了我们一周以来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按照极地惯例,我们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放置了60厘米高的测绘标志纪念座。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是十分幸运的,我们有责任尽快向全世界发布这一重大消息。我们到宿营地后分头行动,我负责拍摄队员们听到喜讯的反应,亚玮负责编辑刚才找到最高点的新闻。一个小时后,海事卫星开始工作,3分钟的新闻和每个队员的感言被放在两个讯道里准备发回国内。海事卫星在这个区域的信号很差,如果今天片子传不回国内,就意味着这个重大消息无法以视频形式向全世界发布,传播效应就大打折扣了。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在最高点拍摄了照片,如果海事卫星实在没信号,我们就用铱星手机上网传回图片,然后再通过铱星手机采用电话连线的方式口播这条新闻。

吉利日子就是幸运,今天海事卫星很争气,开机后信号不错,没有出现超出服务区的红三角标志,编好的片子一帧一帧地向万里之外的北京传送。我们守着海事卫星边上,一旦信号出现中断,就按传送键续传。我们通过铱星电话告知了台里找到最高点的最新消息,后方也紧急启动,将于今晚播出2小时特别节目《为了这一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