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英美同盟与美日同盟的差异 > 绪论(第3页)

绪论(第3页)

这几次会谈,除技术情报合作外,美国并未作出更多的正式承诺。这一方面是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罗斯福仍打算尽量避免参战。因此,这些会谈最具积极意义的是英美双方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有的猜忌。

值得注意的是,1940年9月英美两国政府达成的《驱逐舰换基地协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尚处于战争之外的情况下,美国与英国之间达成的第一个重要的双边军事协定。两国以其独特的“战舰换基地”的方式,结成了联合防御并抵抗法西斯的阵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行动不仅揭开了大英帝国从西半球撤退的序幕,而且还推动美国摆脱孤立主义、迈出走向全球政治的关键一步。因此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战舰换基地”才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和意义深远的行动”。

1941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美国—荷兰—英国会谈”,即“ADB”会谈,是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西方国家针对日本向东南亚的扩张而采取的行动。然而,美国认为该计划与“ABC—1”的义务不相符合,而且它关系到的问题只是英国政府关心的问题,从而拒绝了这个计划。

随后的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举行了大西洋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双方高级军事官员也举行了会谈,但双方在“先欧后亚”大战略的执行问题上以及中东问题、太平洋战略等问题上的分歧并没有消除。尽管如此,英美双方正积极朝着建立军事战略同盟的方向迈进。

第三编为“同盟的确立与发展”,包括标志着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正式确立的“阿卡迪亚”(Arcadia)会议,以及英美在北非、欧洲和远东太平洋3个战场军事战略的确定过程。出于研究的便利,本书采取将这3个战场的军事战略分开论述的做法,事实上,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内容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后的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英美两国军方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了首次正式公开的政治军事会谈,“先欧后亚”大战略得到了重申,标志着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正式形成。但是,双方在如何执行这一大战略方面依然有着不同看法,尤其是在远东战略上的分歧更为严重。丘吉尔在会议上提出了北非作战构想,后因为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最终搁置。此次会议决定建立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为英美战时军事同盟关系的重要纽带和象征。

1942年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军方提出跨英吉利海峡登陆作战的“围歼”(Roundup)计划和应急的“痛击”(Sledgehammer)计划,但遭到了英方的反对。6月丘吉尔二访美国,罗斯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同意了丘吉尔主张的北非作战行动——“体育家”(Gymnast)计划。尽管马歇尔为“围歼”行动作了进一步努力,但罗斯福最终坚定地命令实施北非作战计划。然而,英美双方随后又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发生争执,最终依然是靠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个人协调,北非行动才得以顺利实施。

由于“先欧后亚”的战略指导原则,太平洋战场一直从属于欧洲战场。但是,1943年之前太平洋战场的美军人数实际要多于欧洲战场的美军人数,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也时常以太平洋战场作为迫使英国承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筹码。中途岛之战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面,美军开始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军发起反攻。随着“越岛”战术实施得比较顺利,美国获得了越来越靠近日本本土的战略基地,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因此开始下降,最终在开罗会议第二阶段表现出来,罗斯福同意了丘吉尔提出的取消“海盗”(Bueer)作战计划的建议。1944年5月,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向史迪威下达命令,收复缅甸不再是其主要作战任务,这样中国战场地位进一步下降,但中国抗战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在1944年9月的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丘吉尔提出英国希望参与美军在太平洋的主要作战行动,意在收复大英帝国的殖民属地,这遭到了美国军方的漠视。但在罗斯福的斡旋下,双方达成了一个协议,有条件地同意英国海军参与美军的主要行动。此时,美国的战略观点已占据了完全的主导地位,英国的一些战略提议开始蒙上了乞求的色彩。此次会议是战时英美有关军事战略的最后一次重要会议。随着轴心国败局已定,英美之间更多地是关心战后安排等政治问题。同时,美国也逐渐把战略对话的对象更多地转向了苏联。

结语部分对整个研究内容进行了观点提炼和理论总结。

首先,结语指出,“威慑”是两次大战之间英国军事战略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经济威慑”和“军事威慑”2个方面,它们同绥靖外交相互结合,力图避免战争。但英国政府时刻强调经济财政稳定,束缚了军备重整的手脚,威慑战略未取得成功,反而导致更加的绥靖,更加的绥靖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而缺乏国家政策层面的政治指导是美国参战前军事战略计划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这一时期军方“颜色”系列作战计划始终缺乏总统的指导或国务院的政策参与,造成了军事战略计划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脱节的情况。

其次,结语从整体的角度审视了英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认为它同时也是英国这个守成的世界霸权国家与美国这个新兴的世界霸权国家之间的国际角色交替转换的过程。它们在军事战略同盟中的话语权,或者说自己的战略意图能否上升为双方共同的政策决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而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变化正是双方国际地位和国际角色转换的外在表现形式。

最后,英美之间世界霸权角色的转换,呈现了和平而非战争的特点,不同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新旧霸主往往通过武力较量来实现角色转换的特点,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这说明在国际关系体系演变中新旧霸主的和平更迭在理论和现实中都是可能的。英美两国在20世纪形成的同盟关系,不但对各自的对外战略,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变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基本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力求档案文献来源的多元化,不仅使用已有的传统史料文献,亦着重搜集并整理近年来陆续解密开放的档案文献,为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史料基础,并防止视野上的局限和结论上的偏颇。

其次,梳理重要典型案例进行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研究,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论述英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这种关系对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再次,进行一定程度的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努力以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举证的知识点和典型案例,适当借鉴国际关系理论所提供的有关概念和阐释模式,并坚持历史论述与逻辑分析相统一。

最后,本书的研究和写作严格遵守学术引证和著述规范,在学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学术研究的资政方式,为当今中国在大国关系演变、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革中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从而为构建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1][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王保存、王章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71页。

[2]WarrenF。Kimball,ed。,ChurdRoosevelt:Thepletedence,Vol。1,Prion,oyPress,1984,EditorialProcedures,pp。xvii-xxvi;Fran,etal。,eds。,RooseveltandChurchill:TheirSecretWartimedeneress,Inc。,1990,Preface,pp。xv-xvi。

[4]MarkS。Watsoaff:Prereparations,Washington,D。C。:HistoricalDivisiooftheArmy,1950。

[5]RichardM。LeightoW。Coakley,GlobalLogistidStrategy,1940-1943,Washington,D。C。:OfficeoftheilitaryHistoryofDepartmentoftheArmy,1955。

[6]KentR。Greenfield,ed。,andDes,WashingtoerofMilitaryHistoryoftheUesArmy,1987。

[7]StephenRoskill,NavalPolitheWars,Vol。1and2。,London:s,1976。

[8]Malith,BritishAirStrategybetweentheWars,Oxford:OxfordUyPress,1984。

[9]BrianBond,BritishMilitaryPolitheTars,Oxford:Press,1980。

[1argee,TheArmybeforeLast:BritishMilitaryPolicy,1919-1939andItsRelevaheU。S。ArmyToday,SantaMonid,2000。

[11]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初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

[12]《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

[13]《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后收入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世界军事历史研究室编:《三十年代主要国家的战略与军备》,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军事历史》1998年第4期。

[16]《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7]MarkS。Watsoaff:Prereparations,Washington,D。C。:HistoricalDivisiooftheArmy,1950。

[18]EdwardS。Miller,laheU。S。StrategytoDefeatJapan,1897-1945,Annapolis,Maryland:NavalInstitutePress,1991。

[19]StevenT。Ross,Amerilans,1890-1939,London:FrankCass,2002。

[2ole,TheRoadtoRainbolanningflobalWar,1934-1940,Annapolis,Maryland:NavalInstitutePress,2003。

[21]熊伟民:《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