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笔记 > 第一章 小 说(第1页)

第一章 小 说(第1页)

第一章小说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相继问世。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本时期小说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大致有这样几种走向:第一,“问题小说”。一是《新潮》作家群,显示的是问题小说初露端倪,代表作家有罗家伦、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二是冰心在《晨报副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代表作家还有叶绍钧、王统照等。问题小说的特征: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第二,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乡土小说以及以叶绍钧、许地山等作家为代表的创作。第三,浪漫抒情派小说,代表作家有郁达夫和庐隐等。

此外,丁玲作为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连续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给当时相对沉寂的文坛以不小的震动。

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确立期,它的确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形成的。就整体发展脉络看,客观写实和主观抒情是两大创作主流。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尚未成熟,而短篇小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短篇小说的成熟和繁荣,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为以后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建议

1。对“问题小说”形态与得失的理解。“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

2。莎菲是丁玲塑造出来的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她在不同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结合评论摘要及相关索引的文章讨论莎菲形象的时代接受转型问题。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五四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考察这一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

精读作品

冰心:《超人》

王统照:《微笑》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评论摘要

1。《新潮》从1919年1月创刊,到次年主干者们出洋留学而消灭的两年中,小说作者就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自然,技术是幼稚的,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写法和语调;而且平铺直叙,一泻无余;或者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然而又有一种共同前进的趋向是:这时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以为小说是脱俗的文学,除了为艺术之外,一无所为的。他们每作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虽然也没有设定终极的目标。

俞平伯的《花匠》以为人们应该摒绝矫揉造作,任其自然,罗家伦之作则在诉说婚姻不自由的苦痛,虽然稍嫌浅露,但正是当时许多智识青年们的公意。……杨振声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汪敬熙并且装着笑容,揭露了好学生的秘密和苦人的灾难。但究竟因为是上层的智识者,所以笔墨总不免伸缩于描写身边琐事和小民生活之间。

吴福辉:《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1928—1937),34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超人》的描写,提供了这样的心理逻辑:何彬的爱是天然的、内在的,因而也是真实的,他的憎是矫情的、外加的,因而也是脆弱的,“爱的哲学”战胜尼采的超人学乃是一个反本复初、重睹真心的心理过程。这和明人李卓吾在《童心说》中排斥的伪道学的“义理”,主张返回“最初一念之本心”,使人不出“真心”和“童心”,具有相似的心理逻辑。《超人》中的爱,是热情入世的,而不是冷情厌世的;它要求人们撤去“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23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王统照的生命感伤小说都有诗化或散文化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它往往以作者的瞬间感觉印象为切入点,以某种情绪、情调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抒情气氛极浓而故事性不强。可以说,某种情绪或情调才是作品的真正主角。

王统照的早期和后期也写过一些其他类型小说,而且其中有些是屡被论述引用的名篇,比如早期的《雪后》《沉思》《微笑》,后期的《沉船》《山雨》。早期小说表现爱与美及其毁灭,与冰心、叶绍钧早期的问题小说类似;后期小说趋向具体社会问题的揭示,重视情节铺叙与人物塑造,接近了茅盾等人的“社会剖析派”。但即使这类小说,其实也带有感伤色彩,显示出王统照的个性特征。因为感伤是渗透进王统照骨子里的东西,是他的内在精神气质。

阎浩岗:《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王统照、郁达夫、废名小说合论》,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问题小说”的形成自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其次,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理论上的倡导更早。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价了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6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绝大部分篇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莎菲内心的极端的痛苦。这些自然天成、感人肺腑的心灵的呼唤,以及她对女性**心理的大胆的揭示,确实揭开了新文学之中的光彩的一页……其心理小说艺术特点有:第一,细腻逼真,曲尽其妙……第二,长于大段的心理独白……第三,长于刻画各种遭遇的知识青年女性的恋爱心理和性心理……第四,努力做到心理刻画与情节发展的交织而尽量不做纯静态的、冗长的心理剖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