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笔记 > 第一章 小 说(第2页)

第一章 小 说(第2页)

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466、46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由《梦珂》到《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家由社会环境潜入人物内心矛盾的更深层面,写成一篇才气淋漓地解剖人物灵魂裂变的心理小说。莎菲是一个走出家门,漂泊异地的知识女性,她已经脱去了封建家庭的肌带,按照个性主义者的理想而独来独往,但她不能跳离笼罩着封建烟雾的社会,求爱失爱,寻路失路,个性主义只给她带来“狷狂”“怪僻”的讥评。社会已给她的心灵烙下过多创伤,而呈现病态,在旅馆养病是她的生活。但是她敏感、多疑、疲惫、烦闷,百无聊赖而又心境不宁,“心像许多小老鼠啃着一样,又像一盆火柴在心中燃烧”。因此她感伤难已,喜怒无常……于是她因爱惜自己而作践自己,因追求生而糟蹋生,抱着对人生绝望的心情而养病,在养病中失眠、酗酒,用自我毁灭来表达与冥顽不化的世道的不合作。追求两心相印的爱情是她的志趣,但她追求到的却是心与心的隔膜,是欺骗与憎恶……她的恋爱观是崇尚个性的,她不愿为传统的中庸之爱拉进小家庭之中,也不愿为洋化的市侩之爱套进金钱眼之中,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无所适从,在无乐可寻中抱“及时行乐”的幻想。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25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总的说来,“五四”小说家的精神状态是上进的、积极的。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悲怆,也有苦闷,也有浮躁,也有感伤,也有西方世纪末思潮的污染,但都不能冲淡它作为觉醒者文学的本质,不能改变它关心民族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宏旨。它的艺术收获也许比不上以后两个十年,但它所提出的社会问题,比以后两个十年还要多。它揭露了礼教吃人,剖析了国民的弱点,探讨了人生的究竟,描写了父子两代的冲突,提出了恋爱和婚姻问题,倾吐了青年的苦闷和悲愤,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记录了农村经济的崩溃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如此等等。他们以觉醒者的敏锐眼光,扫视社会的各个角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人生问题,供整个民族去正视、去讨论。他们对不少问题,或许未能作出正确答案,开出有效的药方,但这更重要的是实践家的问题,不能要求小说家包办一切。他们能够提出如此丰富的重大问题,已经足以显示他们对小说的态度之庄重,他们精神境界的高尚和充实了。从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代小说家是把民族的自我批评精神和民族的发愤进取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1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泛读作品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

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悟》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俞平伯:《花匠》

丁玲:《梦珂》《阿毛姑娘》

评论文献索引

刘纳。“五四”小说创作方法的发展。文学评论,1982(5)。

张光芒。试论五四文学的时代文体特征。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2)。

吴秀亮。“五四”时期雅俗小说的关系结构。文学评论,1995(6)。

雷锐。“五四”小说现代化的轨迹与特点。社会科学辑刊,2002(3)。

杨洪承。论“五四”现代小说结构与传统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7(2)。

李勇。论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公共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

许华斌。莎菲女士们“在黑暗中”——早期小说创作。丁玲小说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左克诚。莎菲的痛苦。生命倔强的回声——丁玲小说创作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黄健。在自虐的背后——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7(2)。

刘广涛。青春视角下的“莎菲形象”探析——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罗晓静。“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论“五四”日记体小说的叙述方式。北方论丛,2006(5)。

张莉。从“女学生”到“女作家”——第一代女作家教育背景考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拓展练习

1。概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视角问题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可以说是不太受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是小说构成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它在小说理论中占有相当的地位。20世纪以来,经过詹姆斯、拉伯克、斯克莱和卡洛以及布斯的研究,它已经不仅被认为是小说所独有的,即不仅是区别小说与戏剧、电影、诗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标志,而且也被认为是小说所固有的,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总是通过某个叙述者才能成为小说中的存在。视角被看成了小说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其次,视角问题在我国小说由古代向现代的变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小说内在结构上的许多特点与视角问题密切有关。譬如话本小说及章回小说中的楔子、结尾的“有诗为证”、描述时说书人口气、“下回分解”的体制、唐传奇中作者的说明和议论、《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等形式特点也与视角问题不可分。既然视角牵连着我国古代小说的许多主要美学特征,那么在小说内在结构的变化中,它就注定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分析五四小说的视角形式,把握小说内在构造上的现代特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