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佩王朝初期,王权软弱无力,王室仅有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土地,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在内,称为“法兰西岛”。国王深居简出,不理朝政,因为既无行政机构和固定的财政收入,也无固定的驻地,他时而住巴黎,时而住奥尔良。当时,诸侯领地势力强大,他们各霸一方,互争雄长。北部有佛兰德尔伯国,西部有布列塔尼、安茹伯国,西北部有诺曼底公国,南部有阿奎丹公国、图卢兹伯国,东部有香槟伯国和勃艮第公国,它们只是在名义上为国王的封臣。10世纪中叶,法国教会针对这种无序的混乱局面,先后通过“上帝和约”的决议和提出“上帝休战”的口号,规定每周五到周日不准私战,对掠夺教会的土地和劳动者以及抢劫商旅的人,一概开除出教。
从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开始,法国王权走向了加强过程。他不但保护教会利益,而且支持城市争取自治的公社运动,目的都是为了反对封建领主,因而获得“教会的长子”和“公社之父”的称号。定都巴黎后,他大肆扩展王室领地,并在王廷设置“御前会议”。“御前会议”具有咨询、立法和司法的职能,成员有显贵、宫廷官员和国王的封臣。12世纪中叶以后,法王有意识地利用城市反对封建主的斗争以加强王权。为了换取对王权的支持,路易七世(1137—1180年在位)先后25次颁发给城市特许证,菲利普二世(奥古斯都,1180—1223年在位)则向80多个城市颁发特许证。为了拓展王室领地,路易七世甚至收买安茹伯爵的封臣和英国的王子。菲利普二世首先是利用英国王子的反叛,继而借口约翰王不履行封建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领地,相继夺得诺曼底、安茹、缅因和屠棱等地,使王室领地面积扩大一倍。后来,法王又夺取普瓦都(1224年)和阿奎丹(1258年),王室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根据1259年的《巴黎和约》,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仅剩下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尼等少数地方。
恩格斯指出:“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10]随着王室领地的扩大,法国王权日益走向加强。菲利普二世的孙子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大力推行司法改革,规定王室法庭有权审理重大案件和复审地方法庭的判决。在政治上,他委派巡回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吏;为了严禁领主之间的私斗,他实行“国王四十日”制度,规定纷争可在40日内向国王上诉,由王室法庭裁决。在军事上,他通过推行募兵制,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以逐渐取代骑士服役制度。在经济上,他下令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限制劣质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国内的经济统一。
菲利普四世(1285—1314年在位)时期,法国王权进一步加强。此前,王室已经兼并了香槟伯国和纳瓦尔王国。菲利普四世在夺取勃艮第和里昂后,力图夺取富庶的佛兰德尔。法国加强王权和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导致了与罗马教皇的冲突。为了支撑军队和维持政府的庞大开支,法王不断增税,甚至向教会开征20%的财产税。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在位)公开发布教谕,以开除出教相威胁,反对法王向教产征税。菲利普四世大怒,遂下令禁止一切金银出口,结果致使教廷难以从法国获得任何收入,取得斗争的初步胜利。不久,教皇发布关于教会权力至上的敕令,菲利普四世则当众烧毁教皇敕令。为了与教廷对抗,1302年,国王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三级会议,贵族、教士和市民的代表一起谴责教皇是异端。这是三级会议的开端,标志着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阶段。法国的三级会议与英国的议会不同,它的咨议性质特别突出。它的召开完全取决于国王的意愿,而且开会时三个等级分别讨论议案;虽然每个等级各有一票表决权,但只有在向国王做出咨议答复时他们才集合在一起。不过,三级会议有时要求国王答应某种改革,作为通过决议的交换条件。
在教权与俗权的激烈斗争中,75岁高龄的卜尼法斯教皇遭到严重打击,在罗马被软禁三日后愤懑而死。在菲利普四世的压力下,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称克莱门特五世(1305—1314年在位)。新教皇在里昂就职,并居住在法国,根本不到罗马去。1309年,他将教廷从罗马迁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飞地,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史称“阿维尼翁之囚”或“教会的巴比伦之囚”(1309—1378年)。从克莱门特五世开始,不仅连续七任教皇出自法国,而且绝大多数红衣主教由法国人出任。
四、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长时间的“百年战争”,这在中古史上是罕见的。这次漫长的封建战争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促成的。
第一,长期的领土纠纷。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来,历代英王在法国境内都拥有许多领地,因而他们在名义上都是法王的附庸。1204年,菲利普二世收回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试图夺回全部领地。英国则竭力恢复往日“安茹帝国”的版图,保护在法领地。为此,菲利普四世和爱德华一世曾进行了长期的战争(1294—1303年)。
第二,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佛兰德尔原是法国境内的一块伯爵领地,名义上归属法王。12世纪以前,佛兰德尔因法王权力弱小而实际上处于独立的地位,菲利普四世曾想予以吞并。这里有发达的工商业,但它的呢绒业却依赖进口英国羊毛。佛兰德尔市民们支持英王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王的合法继承人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而佛兰德尔伯爵路易本人在政治上却倾向于法王,因而依恃法国军队,镇压市民运动。1336年,路易逮捕英国商人,禁止佛兰德尔人与英国通商。于是,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将羊毛输往佛兰德尔,佛兰德尔市民遂向英王求援。
第三,复杂的王位继承问题。英法两国王室之间长期互相婚嫁,形成了复杂的王位继承问题。法国卡佩王朝随着查理四世(1322—1328年在位)的死而告终,但查理无子无兄,只有一个妹妹,即英国王太后,也就是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此时,法国以男系继承为由,排除英王的继承权,推举查理的堂兄弟,即瓦洛亚伯爵之子为新国王,称菲利普六世(1328—1350年在位),开始了瓦洛亚王朝(1328—1515年)的统治。爱德华三世极为不满,他想以外甥的资格继承法国王位。
由于英法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难以调和,1337年11月,英国不宣而战,攻入法国(到1338年才正式宣战)。整个百年战争前后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1337—1360年。在1346年春天的克雷西会战中,法国投入的兵力是英军的3倍,却被英国新型步兵打败了。法军损失11个亲王、1200名骑兵和10000名士兵。参战的英军有9000名弓箭手,主要由招募来的自耕农组成。克雷西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结束了封建骑士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指挥的6000名英军与约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指挥的20500名法军在普瓦提埃发生激战,英军损失很小,而法军再次大败,伤亡4500人,约翰二世本人和许多法国贵族被俘。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和约,规定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交换条件是加来和阿奎丹等地重归英国;法国则以50万镑巨款赎回国王,这个数目相当于英王5年的收入。
(2)1369—1380年。锐意革新的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即位后,1369年法军开始反攻,宣布废除《布勒丁尼和约》。1377年,爱德华三世去世,由黑太子之子,年仅10岁的理查继位,称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后来被其堂兄弟即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废黜,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在这个阶段中,法国人的游击战颇见成效,1380年英军被迫停战,答应除保存包括加来在内的几个沿海城市外,其余领地悉数归还法国。
(3)1415—1422年。法军虽然在第二阶段中获胜,但损失惨重。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率军在塞纳河口登陆,10月取得阿金库尔战役的重大胜利,法军死亡、重伤者达到7000人之众。其中,战死3个公爵、5个伯爵、9个男爵,被俘1000人,包括奥尔良公爵和波旁公爵在内,而英军仅损失500人。1420年,法国被迫签订屈辱的《特洛伊斯条约》,除割让大片领土外,答应亨利五世为法王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的继承人,并娶查理之女凯瑟琳为妻。法国王后否认自己同查理的母子关系,称英王为“太子”。
(4)1422—1453年。法王查理六世和英王亨利五世相继去世,前后仅隔几周时间。亨利五世与凯瑟琳留下一个刚满十个月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宣布为英王,称亨利六世(1422—1461年在位)。他同时兼任法王。1428年,英军大举南下,围攻通往法国南部的要塞奥尔良,而瓦洛亚王朝仅剩下卢瓦尔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图3-2英法百年战争
正当法国处于空前的民族危机之际,一位传奇的农家少女贞德(约1412—1431年)出现了。她出生于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瑞米村,与许多朴实的法国农民一样,忧国忧民,具有崇高的爱国热情。她一心要在国王的领导下,维护法兰西的民族独立与自由。于是,她晋见太子查理,请缨杀敌,遂被委任为拯救奥尔良的援军首领。1429年4月27日,她率部进抵奥尔良,说上帝显圣,解救奥尔良之围是她的神圣使命,法军士气为之大振。英军从奥尔良慌忙溃逃后,贞德率军收复巴黎东北的兰斯城。7月17日,查理在兰斯的哥特式教堂正式加冕,称查理七世(1422—1461年在位)。这件事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说明合法的国王依然是团结抗敌的政治核心。贞德还致书英王,发出“还我河山”的正义要求。次年5月30日,在向康边城退却中,她因得不到掩护而落入勃艮第军队手中。7月14日,勃艮第公爵将她以1万金币的价格卖给英军,法王却见死不救。在博韦主教皮埃尔·柯松的主持下,贞德受到审判。亨利六世的叔父、贝德福德的约翰以巫术和异端的罪名强加于她。1431年5月29日,为了捍卫法兰西的民族独立,贞德在鲁昂广场被处以火刑。后来,人们缅怀她,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女儿”。
在贞德爱国精神的鼓舞下,法兰西人民更高地举起民族解放的大旗,1453年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除加来外,英国军队全部从法国的土地上撤出。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它唤醒了法兰西民族精神,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路易十一世(1461—1483年在位)及其后继者时期,法国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对于英国而言,战争失败加剧了它的社会矛盾,导致统治集团的内讧,最终酿成了旷日持久的玫瑰战争(1455—1485年),从而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五、法英农民起义
14世纪,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地租的盛行,西欧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而他们所遭受的剥削却日益加重。战争、饥荒和疾病是中世纪具有毁灭性的三大灾害。百年战争加重了英国农民的负担,法国的乡村更是遭到了极大破坏。1300年寒冷天气的袭击、1315—1317年洪水和饥荒的冲击,均造成了英国人口的大量减少。1348—1349年,西欧由于流行黑死病而使得人口锐减,劳动力匮乏,物价上涨。[11]英国政府却颁布血腥的《劳工法令》,强迫劳动者接受瘟疫流行前的低工资待遇。法英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与其等死,不如揭竿而起。
由于封建主常用“扎克”(乡下佬)蔑称农民,这次起义就有了“扎克”起义之称。但是,农民军的旗帜都绘有王徽百合花,他们以此表明对国王的忠心。义军首领吉约姆·卡尔号召要“消灭一切贵族,直到最后一个”。卡尔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他把军队分成若干支队,下设小组(10人编为一组),组长服从支队长,全体农民军服从卡尔。农民军还积极支持起义的巴黎市民,愿意帮助他们打通运粮道路,但是遭到了拒绝。6月,太子查理纠集近千名英国和法国的骑士,准备进攻农民军。由于农民军人多势众,6月10日,太子查理诡称谈判。卡尔因轻信敌人而被捕。敌人乘机进攻,有2万多农民军被杀。农民起义失败后不久,太子查理率部攻占巴黎,巴黎市民起义也被镇压下去。
14世纪,英国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加征人头税。为筹集百年战争费用,1377年理查二世开征人头税,规定所有14岁以上的男女每人4便士。1379年又猛增到12便士。此时,各地农民的怠工、抗税等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下层传道士约翰·保尔属于威克利夫信徒罗拉德派[12],星期日他常把做完弥撒的人们聚拢在一起,向他们宣传基督教朴素的平等思想。他指出:“英国的光景很坏,将来也好不了,除非一切都变成公有的,没有农奴,也没有贵族!”“当亚当种田、夏娃织布的时候,谁是贵族?”统治者十分憎恨保尔,称之为“肯特的疯僧”,并将他关进坎特伯雷大主教西蒙·萨德伯里的监狱里。保尔的活动反映了广大农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同时也为农民起义做了宣传发动。
图3-3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381年5月底,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农民抗缴人头税的斗争点燃了烽火。起义迅速波及各地,声势浩大,全国40个郡中约有25个郡的农民参加了起义。农民军在向伦敦进发的途中,救出了狱中的保尔,并推举有军事才能的瓦特·泰勒为领袖。6月10日,起义军攻陷坎特伯雷后,向伦敦进发,目的是向国王当面陈情,诉说他们的苦楚。13日,伦敦平民打开城门,欢迎农民军。14日,困在伦敦塔里的理查二世被迫在迈尔恩德广场与农民军代表谈判。农民军明确提出废除农奴制、贸易自由、每亩货币地租不得超过4便士和赦免起义者等要求,反映了富裕农民的利益。国王佯装答应,许多农民满意地回了家。15日,部分穷苦农民在斯密思菲尔德广场再次与国王谈判。泰勒代表大家提出了基本主张,即废除农奴制,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封建主一切特权,实行人人平等,废除劳工立法。与“迈尔恩德纲领”相比,“斯密思菲尔德纲领”触及了雇工法和土地问题。但是,在谈判过程中,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思突然用剑刺死泰勒;接着,数千名政府援兵赶到广场增援。伦敦及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先后遭到镇压,包括保尔在内,约有1500人被绞死或杀头。
六、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世纪70年代,日耳曼部落中的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帝国。410年8月,阿拉里克王率领西哥特人攻陷永恒的罗马城。412年,西哥特人挥戈北上;419年,进入高卢南部,建立起以图卢兹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迫于法兰克人的压力,他们于507年将王国中心迁到西班牙,定都托莱多。从日耳曼人的《阿拉里克法典》中可以看出,西哥特人深受罗马古典文明的影响。他们原先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即被罗马主教斥为异端的教派,6世纪末开始改宗正统的基督教,即所谓罗马公教。
711年,阿拉伯帝国北非总督穆萨派遣塔里克统率7000名柏柏尔人[14]进攻西班牙,不到半年时间就控制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713年,阿拉伯人已把残余的西哥特人赶到北方的阿斯都里亚山地,几乎征服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并把西班牙变成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当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取得统治地位后,倭马亚王子阿布杜拉赫曼逃亡到西班牙,在当地阿拉伯叙利亚和柏柏尔贵族的支持下,称“艾米尔”(总督),宣布脱离帝国,建立起后倭马亚王朝(756—1031年)。从此,西班牙就成为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后倭马亚王朝服饰尚白,我国史书上称之为“白衣大食”。
为了巩固新的国家,后倭马亚王朝统治者采取了若干措施:在宗教上,实行宽容的政策,允许那些非伊斯兰教徒负担少量的人头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并且对犹太人也比较宽容;在军事上,建立一支以柏柏尔人为核心的军队;在政治上,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并于929年改后倭马亚王朝为“科尔多瓦哈里发”。首都科尔多瓦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有50万居民、700座清真寺,其繁荣程度堪与东方城市媲美。西班牙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以及整个地区的经济生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货币还在一些非洲国家中流通。科尔多瓦大学集中了来自欧、亚、非三洲各地的学者和研究者。科尔多瓦图书馆藏书量达到40万册,其中许多是古典作家著作的手抄本,对西欧文化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以后,西班牙人在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开始了长期的“收复失地运动”(8—15世纪)。参加斗争的阶级和阶层十分广泛,不仅有农民、牧民、手工业者等下层人民群众,而且包括大小封建主。这个运动大体上可分为准备阶段(8—10世纪)、**阶段(11—13世纪)、收尾阶段(14—15世纪)三个时期。第二时期的斗争最为激烈,以1085年卡斯提占领托莱多城达到**。在欧洲十字军的支援下,1212年卡斯提王国在拉斯·那瓦斯·德·陶罗萨(科尔多瓦东70千米)大败北非和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随后,卡斯提收复科尔多瓦(1236年)和南方重镇塞维利亚(1248年),阿拉贡占领瓦伦西亚(1238年)和木尔西亚(1266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到13世纪末,收复失地运动基本完成,阿拉伯人的居住地只剩下偏居半岛南端的格林纳达。1492年,阿拉伯人最后被赶出格林纳达。收复失地运动的胜利,大大促进了西班牙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卡斯提和阿拉贡是伊比利亚半岛上两个重要的基督教王国。早在1188年,卡斯提就形成了等级制代表机构国会。从13世纪起,卡斯提国会中已有城市代表参加,国王的征税法案只有经过国会批准才能生效。1250年,阿拉贡国会成立,由僧侣、贵族和市民几个不同等级组成,对王权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甚至可以废立国王,但大封建主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收复失地运动完成之日,就是半岛统一之时。1469年,卡斯提王位女继承人伊萨伯拉(1451—1504年)嫁给阿拉贡王子斐迪南(1452—1516年)。1474年和1479年,伊萨伯拉和斐迪南分别继承王位。1479年,两王国合并,正式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西班牙王国。1512年,西班牙合并纳瓦尔王国南部(北部被亨利四世并入法国)。这样,除葡萄牙外,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西班牙王室名义下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