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跨界的典范 > 威尼斯日记(第2页)

威尼斯日记(第2页)

这次可以同时开动8台机器,几分钟之后中国馆就云雾缭绕,如同仙境。Furlan教授非常激动,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当代艺术,而且体现了中国智慧。他表示31日还要再来,而且要替我们写文章,因为这件作品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对潘公凯作品中的温差变化也非常称赞,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主意,因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身体感受。

送走Furlan教授之后,历史悠久的《威尼斯新闻》负责外联的Jennifer来中国馆。《威尼斯新闻》是双年展的主要媒体,所有展览都在上面登了宣传广告。中国馆也不例外。她给了我两本杂志,据说里面有两页介绍中国馆。我翻了两遍,全是花花绿绿的展览广告,就是没找到中国馆的介绍。回到旅馆想继续找,杂志不见了。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做展览,如果没有好的效果,没有好的口碑,是不容易被观众找到的,就像刊登在《威尼斯新闻》上的两页广告一样。我希望中国馆从布展开始就有好的效果,好的口碑,通过艺术家内部的传播,其效力远胜于在杂志上登广告。

中午Jennifer带我们去一家小馆吃中饭。Jennifer点菜,有头盘,主菜,甜点,咖啡。耗了两个多小时。我有些如坐针毡,在吃饭上花这么多时间实在是不值得。接着去Jennifer男朋友的新家。就在饭馆的旁边,两分钟就到。Jennifer的男友是个艺术家,喜欢版画和印刷,对纸张尤其有研究,能够鉴定各种形式的印刷品的真伪。非常敞亮的房子,里面有花园,外面临河道。这是他刚租下的房子,租期15年。房子还没有收拾好,因为原主人去世了,留下许多杂物。依照威尼斯人的办事速度,要将这些杂物全部整理好,估计得大半年时间才能完成。

已经跟运输公司的人联系上,蔡志松的作品已经到港,且办好了清关手续,只等有船后运到中国馆了。

5月25日

潘公凯的作品基本完成,剩下的工作主要是调试投影和安装空调。

原弓的助手在紧张安装室外草地上的水喷雾。这件作品本来是没有的。由于蔡志松让云飘起来的方案实施起来困难太大,他的云朵就做成了飘不起来的雕塑云朵。尽管视觉效果很好,但与我让云朵飘起来的构想有较大的距离。我想到原弓用水喷雾的装置让圣马可广场飘起来的方案,该方案未能得到威尼斯方面的许可而无法实施。我问原弓是否可以在中国馆的草地上安装水喷雾装置,让蔡志松的雕塑云朵飘起来。他说如果时间来得及,他尽量争取做出来。原弓亲自去工厂督促,终于在发货之前就把设备制作出来了。

所谓水喷雾装置,是通过高压将水雾化,通常在园林景观中使用。原弓将喷嘴的密度加大,能够瞬间喷出浓度极大的水雾。我以前只是听原弓说这个装置的效果,没亲眼见过还是一直放心不下。终于,在晚上6点钟左右,第一部分设备安装完毕。我们按捺不住要看效果。开机,水雾喷出,随着压力的加大,水雾越来越浓,越来越高,飘到了意大利馆的草地上。在意大利馆布展的艺术家和助手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或原地不动或跑过来看这边的水雾。其中有个女建筑师激动地说,太神奇了,简直是奇迹。要知道这只是全部设备的四分之一。如果将所有设备都安装好并开动,它们喷出来的水雾一定能将整个处女花园变成一处仙境。

蔡志松的作品终于有了着落,26日到两只货柜。27日到一只货柜。

5月26日

潘公凯作品的投影调试完毕,只差三台空调的安装、地面踏板和鹅卵石的铺设。

中午蔡志松的作品运抵码头。由于作品太大,叉车无法卸下来,需要吊车。运输公司再去协调吊车。大家都在着急的等待中。

中饭后,吊车终于来了。十几个人将大云拉进中国馆。我第一感觉是重量和体量都太大,在草地上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令人沮丧的是,原来说好的一定要提前拉来的那个货柜却并未拉来,所有的组装工具都放在那个货柜里,这样安装工作仍然无法进行。必须等到27日中午最后一个货柜的东西到了之后才能安装。

这些巨大、巨重的不锈钢和玻璃钢云朵,如果不能安装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原先托人租用吊车,结果没有租到。我开始为这些云朵焦虑。

5月27日

梁远苇和杨茂源的团队抵达中国馆。梁远苇开始安装她的关于酒的装置。幸亏有原弓从上海带来的升降机,否则梁远苇作品的安装将有大问题。由于梁远苇选择的空间周围有许多原弓作品的电线,这些电线会影响到酒的装置的效果。原弓的作品需要改线,工期需要一天。

蔡志松最后一个货柜的作品终于抵达中国馆,是长达7米的云朵的主体部分。安装依然无法进行,因为没有吊车。吊车28日下午才能抵达。

运输公司不小心将潘公凯的一个未开封的箱子搬走了,箱子里装着作品需要的踏板。潘公凯的团队显得很无助。这些踏板要周一才能送回,因为意大利人周末不工作。本来应该最早完成的,看来要成为最晚完成的了。

5月28日

上午在旅馆发了些邮件,告诉参加研讨会的学者研讨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给一些策展人发了邀请信,请他们来看中国馆的预展。到中国馆时已经12点了。终于来了一辆吊车,但是主体云朵并未安装。只是安装了六米云朵,并且将小云朵挂到了灯杆上。吊车时间到了,开走了。原来这台吊车是临时过来帮忙的,不收费,时间到就走。我有些着急:一方面担心下午新的吊车不来,主体云朵不能及时安装调试,这样影响整个中国馆的布展;另一方面担心将小云挂到灯杆上,主办方不同意怎么办?要取下来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应该趁着有吊车的时候,先安装主体云朵,然后再安装其他云朵。尤其是要征得技术人员的同意之后,才能将云朵安装到灯杆上去。为此,我批评了蔡志松的助手朱红亮。

在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先去吃中饭。在去吃饭的途中,接到电话说吊车可能在15分钟后到。我让朱红亮和翻译赶紧返回,由简枫随后将他们的中饭带到中国馆去。等我们吃完饭后到中国馆时,主体云朵已经开始安装,只剩下最后一个部分。当然也是最难安装的部分。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主体云朵终于安装好了。

现在是六米长的云朵有些问题,架得太高,不太好看。我主张改变云朵方向,蔡志松认为从总体上看还是现在的方向好。最后,决定维持现在的方向,将云朵底架降低,整体前移。

全部安装完毕之后,总体效果不错。尤其是有意大利馆众多五颜六色的雕塑陪衬,这些白净的云朵更加显眼。尽管浮云并没有真的浮起来,但在地中海的阳光照射之下,可能会形成漂浮的幻觉。

负责技术的人员整天都在中国馆的草地周围转悠。我特别担心他不让蔡志松挂云、打洞、挖坑,这些都是事先没有申报的,而且是他特别叮嘱不能干的事情。我连忙过去跟他问好,并且问是否可以挂云、打洞、挖坑。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我担心我听错了,禁不住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喜欢!我喜欢中国馆的作品!”原来他整天在中国馆附近转悠,是因为喜欢我们的作品!我还以为他来监督我们,怕我们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情呢。

这一天特别开心。晚上中展副总经理阎东要请我吃饭,对布展初步成功表示祝贺。他明天要带他的团队去罗马,谈一个有关建筑的展览。

晚饭回到旅馆就睡,这一觉睡得尤其香!

5月29日

原弓的团队早早进场,由于梁远苇和杨茂源的作品对光线有新的要求,原弓的作品需要重新走线和布置灯光,用黑布封好的窗户要重新敞开,为此我们白付出了600欧元。原弓对此没有怨言。

梁远苇还在调试她的作品。在原弓的启发下,她将管子放到更高的位子,有点像起伏的山峰。从针头射出来的水,有点高山流水的意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