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沉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尝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竞,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馀动。下阕慨叹佛狸,乃回应上文“寄奴”等句。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往者长已矣,而当今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赵,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相关资料】
朱德才:《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
张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陈遇春:《谈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樊运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浅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佟培基:《气吞万里如虎——读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河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张清河:《壮爱国情怀开一代词风——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作欣赏》2011年第8期。
扬州慢①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②,予过维扬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④。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⑤。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⑥。
淮左名都⑦,竹西佳处⑧,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⑨,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⑩,废池乔木⑾,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⑿,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⒁,青楼梦好⒂,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⒃,波心**、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⒄,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此调是为姜夔自度曲。自度指自己谱曲,与一般词作按曲填词不同。
②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③维扬:扬州。
④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⑤戍角:军中号角。
⑥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⑦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⑧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⑩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时已过去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⒂青楼梦好:杜牧《遣怀》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这几句说即便杜牧有诗才,也难以表达这种悲怆之情。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二十四桥,有两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李斗《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评析】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辛弃疾、张镃等人有交往,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其词风格清空,音调谐美,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脉。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扬州慢》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词人20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挥鞭南下,宋军溃败。词人路过扬州,目睹其荒凉破败,百感交集,自度此曲,以抒故国黍离之悲。“淮左”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天下的繁华景象。解鞍驻马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无边的青青荠麦,与杜牧笔下“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由金兵南侵造成的,这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凄清寥落。下片化用杜牧《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等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思古伤今的情怀。
本词善于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尽荠麦青青”荒凉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情,反衬今日“波心**、冷月无声”的哀景。词作将咏史事写古人与抒己怀叹时事相结合,情景交融,对比鲜明,写出了战争给扬州城带来的万劫不复的灾难,以及给词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灵创伤。
【辑评】
白石词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入神观飞越。
——清·张炎《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