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抒发家国身世之感的杰作。
此词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位凄苦忧郁的愁妇形象。“寻寻觅觅”并非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词人从清晨时分便心神不宁,却又无处遣愁。“雁过也”三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愁心境。“却是旧时相识”中饱含着复杂的情味: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词人早年生活中,丈夫远游在外时,曾热切幻想大雁为自己带来亲人的消息,为丈夫捎去自己的书信,《一剪梅》便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可如今丈夫亡故,只能目送征鸿,独咽悲伤。此处“旧时相识”并非实指,是词人借特定景观将种种情愫凝聚为一体,以突显天涯沦落的悲伤。
下片紧承上文,进一步将词人的愁绪铺叙开去。“憔悴损”既是写花,又是自喻,是通过比兴手法倾注一腔悲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巨大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感觉。“梧桐”二句与上片“晚来风急”相呼应,写黄昏时分秋雨梧桐引起的哀愁。词人在感受过晓寒、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一系列萧索情景之后,将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汇为沉痛至极的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而将情感推向巅峰。
【辑评】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
——宋·张端义《贵耳集》
近时李易安问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杨慎《词品》
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妙,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明·茅暎《词的》
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明·吴承恩《花草新编》
连下叠字无迹,能手。又,“黑”字妙绝。
——明·陆云龙《词菁》
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
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清·徐釚《词苑丛谈》
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名,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以故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
(《声声慢》)用仄律。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滴字等,原可作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贯下也。后段第二三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清·万树《词律》
《声声慢》一阕,张正夫称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以其连下十四叠字也。此却不是难处,因调名《声声慢》,而刻意拨弄之耳。其佳处,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映有法,不是单纯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
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的,非偶然拈得的。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
——清·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这首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字。一开头就用连串的叠字,是为加强刻画她的百无聊赖的心情,从前人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创造。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惆怅。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因为词原来是唱的,要使人容易听得懂。刘体仁说这首词是“本色当行”,就是指它明白易懂而言。这首词借双声叠韵字来增强表达感情的效果,是从前词家不大用过的艺术手法。李清照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有真挚丰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她确实当得起婉约词派杰出作家的称号。她这首《声声慢》词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用双声叠韵啮齿叮咛的音调,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这是从欧(阳修)、秦(观)诸大家以来所不曾见过的一首突出的代表作。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此首纯用赋体写竟日愁情,满纸呜咽。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以下分三层申言可伤之情景。“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换头三句,仍是三层可伤之事。“满地”两句,言懒摘黄花之可伤。“守着”两句,言日长难黑之可伤。“梧桐”两句,言雨滴梧桐之可伤。末句,总束以上六层可伤之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吴熊和:《唐宋词探胜》,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