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④。
【注释】
①玉簟(diàn):华贵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衣裳。
③锦书:帛书,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雁字:雁群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作“雁字”。
④却:又。
【评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秋天,天地一片冰凉。当词人面对花落水流、落红满地,内心升腾起莫名的焦虑和恐惧。词人正处在绚丽的年纪,而丈夫远游,空闺寂寞,一种生命空耗的感触油然而生。
泛舟出游,只不过是想让自己远离尘世的喧嚣,而此时天空当中响起的几声大雁的哀鸣却提醒了她的孤独:“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圆之夜,对敏感脆弱恰又处于孤独之境的人来说,这是个特别不幸的时间。她所能感到的就是“花自飘零水自流”:青春如落花空自凋残,而远游的丈夫恰如悠悠江水,不知何时能返回。然而李清照毕竟是李清照,她自有与寻常女子不同之处。在行将被离愁淹没之时,内心刹那之间产生了另一种想法,这种想法虽然短暂,但足以照亮她黯淡的心胸许久许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相信远方的丈夫也同样在思念着她。正是相思,将两人又紧紧联系在一起。想到这里,她内心充满了感动,而越是感动,她的离愁就越是浓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词人不再恐惧,因为她与所思之人拥有一份共同的思念。这份共同的想念,足以让她抗拒孤独,而让她的生命充满沉甸甸的质感。
【辑评】
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元·伊世珍《琅嬛记》
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
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特更工耳。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是吞梅嚼雪,不食人间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相关资料】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陈祖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赵福坛:《是谁“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试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许金华:《千年谁知易安“愁”——李清照〈一剪梅〉词辨析》,《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
李瑞卿:《唯美的愁思——读李清照词〈一剪梅〉》,《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
刘淑丽:《落花流水眉头心上:流动的相思——读李清照〈一剪梅〉》,《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
声声慢①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④,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慢,即慢词、慢曲,词中长调。
②将息:调养,保养。
③怎生:怎么。
④次第:情境,况味。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