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 > 第三节 佛陀跋陀罗弟子对禅法的贡献(第4页)

第三节 佛陀跋陀罗弟子对禅法的贡献(第4页)

言觉贤于弘始九年至,还有一个旁证。觉贤未至时,关中众僧咸从罗什学禅,罗什亦猢狲称王,编译禅经,教习禅法,而弘始九年闰月(二月)五日僧叡却“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且备,无间然矣”[58],这大概是由于觉贤既至,僧叡恐见笑于方家,故重求校正。

又慧远二致罗什书有“去月法识道人至,闻君欲还本国,情以怅然”之句,或谓此书作于义熙二、三年间[60]。此事颇费思量,罗什受姚兴之尊崇,弟子三千,威荣无比,何以有返国之思?莫非觉贤远至,关中乐静之徒咸转事之,不久便有弟子数百,罗什颇有失落之感吗?罗什戒行有亏,心怀惭德,弟子亦多修人事,不类僧行,而觉贤一门“邕邕肃肃”,仪范清素,让罗什师弟相形见绌,觉贤弟子是否以此指斥罗什不得而知,便有其事,罗什恐怕也无从辩解。觉贤至后,太子姚泓请至东宫与罗什辩论,罗什未占上风。觉贤未至时,众人咸谓罗什天下莫二,而卑摩罗叉、佛陀耶舍等既为罗什之师,自然不会与之争锋,觉贤一来,罗什在禅律方面很快就落了下风,觉贤对其义学也不敢恭维,这样众人视之若神的罗什颇有光彩尽失之感,他负气欲行就不足为怪了。

觉贤在长安或言住大寺(《智严传》)、或说宫寺(《答刘遗民书》)、或说齐公寺(《出三藏记集》)、或说石羊寺(《玄高传》),其实诸说并不矛盾,因为他乐于游化,未曾定居一寺。

觉贤以弘始十六年初离开长安,其时玄高已经十三岁,完全有可能从学禅法。僧传谓玄高十二岁出家,“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以后专精禅律”[61],此为一段,下文“闻关中有浮陀跋陀”为另一段,并无玄高受戒之后始至关中之义。玄高十三岁至关中学禅,十五岁正式收徒开法,有弟子百余人,此时乃其隐居麦积山时。玄高乃少年天才,“聪敏生知,学不加思”,故不可以常情视之。

玄高专精禅律,且颇重神通法术,与乃师宗风一致。其徒玄畅南下之后又以三论、华严之学见称于世,表明玄高一门重视禅慧,且觉贤师徒所译诸经,也传到了玄高那里,是以玄畅在北方时对《华严经》就有精深的研究,故在江东成为第一个疏解讲述华严大部者。

玄高从学觉贤既无可疑,将之列入觉贤一门自无问题。有关玄高及其门下事迹的史料主要见诸《高僧传》,故依之略述其行事化迹。

玄高俗姓魏,冯翊万年人。据《高僧传》,他生于后秦弘始四年(402),卒于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春秋四十三。玄高十二岁时出家,闻关中有浮陀跋陀(佛陀跋陀罗)禅师在石羊寺弘法,便往师之,旬日之中,得其法要。跋陀对其大加赞叹,甚至不敢受其师礼。玄高得法之后,便归西秦,在麦积山隐居习禅,有徒众百余人,并与高僧昙弘为友。后高又从外国禅师昙无毗受法,时有河南二僧向河南王世子进谗言,诬其谋反。由此玄高被摈至河北林阳堂山,有徒众三百从之学禅,其中“游刃六门者”有百余人。陇西玄绍为其高足,通达诸门禅法,并获神通,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又得世间难有的奇异香花供养三宝,与玄绍同具神通的弟子又有十一人。长安昙弘闻高被摈,便亲至河南王处为之辩白,使高得以返回,被尊为国师。玄高又游凉土,为沮渠蒙逊所敬。其时西海樊僧印从高受学,稍有所获,便自谓得罗汉果,玄高便密以神力,令其于定中备见十方境界诸佛所说无量法门,印穷究一夏,仍不能尽,便自知定水无底,法海无边,心自忏悔,去其骄慢。

玄高所习具体禅法难以详考,但大致是以《达摩多罗禅经》为主的五门禅。传统小乘禅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禅定引发神通,不同于大乘禅法的侧重从定生慧。觉贤本人便有天眼通、神足通等神通,据称已得不还果。玄高的禅定神通似乎有过于师,觉贤以致不敢以弟子视之,外国昙无毗禅师反而求教于从其学禅的玄高,足见其境界之高。玄高能以己之神力令他人入定,能预知身之祸福,更神奇的是能死后复生,嘱托弟子,能飞空而行,告语法达,此等神通,人所难及,表明他已尽得六通。其弟子称其为得忍菩萨,表明他已入圣位,得无生法忍。

玄高弟子众多,知名者如玄绍、玄畅等。玄绍神通第一,前已述其灵迹,后来他入堂术山入化。玄畅受师遗命,亡命江东,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八月一日到达扬州。玄畅通晓经律,深入禅要,又学兼内外,多涉坟典,对于占卜及世间技艺无不通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当时虽然《华严经》早已译出,但由于其文旨浩博,一直无人加以宣讲解释。玄畅便精研其义理章句,宣讲此经,首开讲示华严义理的先河。他又精通三论,为学者之宗。他一方面精通本门之说;一方面又通晓关河之义,融合空有两宗,并讲华严、三论,在义学方面颇有成就,堪为玄高门下义学第一。

在禅学方面,玄畅也很有造诣。他能“舒手出香,掌中出水”,神力自在,不亚于玄绍。他又有预测能力,对世事变迁能够先知先觉,初宋文帝欲聘其为太子师,他再三固让,为门下所不解,后太子事发被害,时人乃悟其先见。宋末时他西至成都,至昇明三年(479)又隐居于齐后山,并于齐建元元年(479)四月二十三日建齐兴寺,其时正是齐高帝掌国之时。

玄畅既为义学名僧,又是得道禅师,如此全才在觉贤一门并不多见,在这方面颇有祖师觉贤之风。他并讲华严、三论,开风气之先,对后世三论宗颇有影响。他首先宣讲华严义理章句,习练华严十住观门,对后世地论师及华严宗亦有影响。总之,玄畅对禅学、义学的发展都有贡献,可谓觉贤下二世最杰出的僧人。

玄高一门既为定学之宗,又颇重戒智,三学并重,止观双开,使觉贤之学大弘于南北,为后世禅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虽然后来传承不明,其贡献还是不容抹杀的。

[1]大正藏,50册,368页中。

[2]大正藏,50册,340页上。

[3]大正藏,49册,91页上。

[4]《卍新纂续藏经》,第77卷,351页中、上。

[5]《宋书》,第1册,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大正藏,50册,367页上。

[7]大正藏,50册,369页上、中。

[8]大正藏,50册,376页下。

[9]《宋书》,第1册,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宋书》,第1册,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宋书》,第1册,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大正藏,50册,374页下。

[13]大正藏,50册,374页中、下。

[14]见《中国文化》(春夏卷),2000。

[15]《高僧传》,卷十一,见大正藏50册,397页上。

[16]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第二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7]《高僧传》,卷十一,见大正藏50册,399页上。

[18]《高僧传》,卷十一,见大正藏50册,400页中、下。

[19]大正藏,50册,192页下。

[20](南朝)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2卷,542页,苏晋仁、萧鍊子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

[21]大正藏,50册,335页中。

[22]大正藏,51册,866页中。

[23]《高僧传》,第7卷,见大正藏,50册,368页中。

[24](唐)吉藏:《百论疏》,卷上之上,见大正藏,42册,235页下。《法华游意》,见大正藏,34册,649页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