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二章 > 四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第1页)

四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第1页)

四、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如果研究资料隶属于正态分布,为了将其更好地数量化,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数量化结果,通常会利用正态分布的特性进行转化。

(一)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

在心理与教育评价中,对有些心理量如爱好程度、意志强弱、能力大小等常用等级评定法赋予一定的评价分数或等级分数。应用这种方法在最后处理结果时,常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不同评定者由于各自的标准不同,同一个心理量进行评定时可能给的等级分数不等,这时应如何综合每个评定者的结果?第二是等级分数界线宽,又不一定是等距尺度,要比较不同被评定的心理量的差异,应如何进行?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首先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

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首先要考虑被评定的心理量是否为正态分布,若为正态分布,可以转化为测量数据,即标准分数Z。若不是正态分布,则不能将等级评定转化为Z分数。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的方法是用各等级中点的Z分数代表该等级分数。具体步骤如下:①根据各等级被评者的数目求各等级的人数比率;②求各等级比率值的中间值,作为该等级的中点;③求各等级中点以上(或以下)的累加比率;④用累加比率查正态表求Z值,该Z分数就是各等级代表性的测量值;⑤求被评者所得评定等级的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即为每个被评定者的综合评定分数。

【例6-2】表6-2是3位教师对10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作等级评定的结果。表6-3是3名学生从3位老师那儿获得的评定等级,试将其转化为Z分数。

表6-23名教师对100名学生的评定结果

表6-3各学生所获得的评定等级

解:此题涉及的是对学习能力的评定,学习能力的分布一般为正态,故可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进行比较。此外,表面上看学生1与学生2的等级相同,都是两个A,一个B,学生3最差。但从表6-2分析,教师甲对A等评定较严,教师乙稍宽,教师丙更宽。因此,虽然等级相同,但其等级值并不等价,必须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表6-2中三名教师的评定结果,可图示如下:

图6-5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

根据表6-2的资料,用上述方法将各教师的等级评定转化为Z分数,见表6-4。

表6-4化等级评定为Z分数

有了各位评定者所评等级的代表值Z分数,就可据此求3名学生的平均Z分数了。学生1的平均成绩为(0。94+1。65+1。28)3=1。29,学生2的平均成绩为(1。96+0。84+1。28)3=1。36,学生3的平均成绩为(-0。94+0-0。32)3=-0。42。这三名学生的平均成绩表明,虽然学生1与2在评定的等级上相同,但二者的Z分数不同。

(二)确定测验题目的难易度

测验题目的难易度一般用答对者的百分数确定,但是百分数不是等距尺度,有时要比较不同难易度题目之间的难度距离,需要将难易百分数根据正态分布概率转换成难度分数。原理是假设一个测验中不同难易题目的分布是正态的,即一个测验中通过率较大和较小的题目很少,而通过率居中的题目较多。确定题目难度分数的具体步骤如下:①计算各题目的通过率,即答对人数与参加测验人数的比例,在正态表中它代表的是曲线下的面积;②用0。5减去通过率,不计正负号,获得正态分布表中的概率值,即表6-5中第三列的p值;③依照p值查正态表中相应的Z值,通过率大于50%的Z值计为负值,通过率小于50%的Z值计为正值;④将查表得到的Z分数加上5(假定正负5个标准差包括了全体)便可得到从0~10的十进制的难度分数值。这样就有理由认为难度分数是等距尺度,不同题目之间的难易差异就可直接比较。具体计算见表6-5。

表6-5难度分数的计算

(三)在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假定能力是正态分布,这时若将能力分组,各组人数应是多少?或评定不同等级,各等级人数应是多少才能使分组或评定等级构成等距的尺度?依据正态分布理论确定各组或各等级的人数,具体方法如下:①将6个标准差(假定6个标准差包括了全体)除以分组的或等级的数目,做到Z分数等距;②查正态分布表,从Z求p,即各等级或各组在等距的情况下应有的比率;③将比率乘以欲分组的人数,便得到各等级或分组该有的人数。最后所计算的各组人数分布,应与总数相等。有时由于从Z查p有误差,使结果不能与总数相符,这时应将居中的那一组做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因为这样做,对百分比率的影响甚小。

【例6-3】要把100人在某一能力上分成5个等级,各等级应该有多少人,才能使等级评定做到等距?

解:6σ÷5=1。2σ,要使各等级等距,每一等级应占1。2个标准差的距离。确定各等级的Z分数界限,然后查表。具体计算见表6-6。

表6-6能力分为5组时各组人数的分布

表6-6中C组按计算应为45,实际写44,是为了使各组人数之和与总数相等。

(四)测验分数的正态化

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或智力等教育或心理现象,一般都是正态分布,因而在研究中总是从理论上假设研究对象在总体上是呈正态分布的。但是,由于抽样误差或测试题目难度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实际得到的原始分数分布往往不是正态分布。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将非正态的原始分数转换成正态分布。在编制测验时,也常会遇到已知某总体的分布为正态,但由于所取样本不是正态,这时也需要按其总体将样本分布正态化。这种将样本原始分数分布转换成为正态分布,称作次数分布的正态化。正态化的步骤是:当原始分数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先将原始分数的频数转化为相对累积频数(也就是百分等级),将它视为正态分布的概率,然后通过查正态分布表中概率值相对应的Z值,将其转换成Z分数,达到正态化的目的。正态化是利用改变次数的方法,将原来偏态分布中众数所偏的一边拉长,使之成为正态,这是一种非线性转换。一般情况,一组分数正态化后,其原始分数两端相应的Z分数绝对值比较接近,但没正态化时两端的原始分数对应的Z分数绝对值相差较大。正态化是建立正态标准分数的关键。但原始分数的正态化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上应该是正态分布,否则就会歪曲事实,这是使用各种“正态化标准分数”所必须注意的。

图6-6正态化示意图

T分数(Tscores)是从Z分数经过转化而来的一种正态化的标准分数,它是麦克尔(W。A。McCall,1939)创用的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常用它来建立常模。它是将标准分数扩大10倍,再加上50。公式如下:

式中:T表示T分数

Z表示标准分数

T分数的计算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先将原始分数正态化,第二步是把正态化的Z值代入T值公式加以直线转换。当原始分数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需要做第一步。当原始分数服从正态分布时,直接根据公式求出Z值,再将它代入T分数公式就可计算出T分数。由于T分数是由标准分数转换而来的,所以它不仅具备了标准分数的所有优点,而且克服了标准分数较难理解的不足。首先,它没有负数。同时,若出现小数时可以四舍五入为整数,而误差不会很大。其次,它的取值范围比较符合百分制的记分习惯,易于被人们接受。再次,如果可以从理论上假设某一测验的分数应该是正态分布,只是由于抽样误差等偶然因素导致了原始分数偏态分布,那么,运用T分数的方法可迫使其成为正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